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菸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王維
……
朔望朝是中朝,上朝的官員皆是四品以上。
進入宣政殿,文武百官分列兩側。
這數十人中,有一大半官員白復都認識。白復發現大家看自己的眼神,不僅有羨慕,還有深深的敬畏。這就是棒殺獒衛、殺人立威的效果。
今日朝會主要有幾個議題:
首先,當然是軍事。如今雖然渤海郡國、新羅和扶桑的聯軍被白復逐一蕩平,但史思明的叛軍依然在都畿道、河南道和唐軍對峙。
除此之外,吐蕃在大唐的西陲蠢蠢欲動,幾乎將隴右道全部鯨吞蠶食。
其次,是大唐捉襟見肘的財政。曠日持久的戰爭,讓大唐疲憊不堪、百姓流離失所、百業凋零。
財政問題中,又以漕運、鹽鐵、平準、財稅為先。
百官們喋喋不休,半個時辰過去,沒有一個問題得出結論。
白復緘默不言,仔細聆聽,很快便觀察出朝會的特點:越是關乎國計民生的要事,越是三言兩語就討論完畢,甚至得不出決策意見;一件無足輕重的瑣事,反倒會來來回回,爭論不休。
白復略微思考,便找到了癥結所在:軍事、漕運、鹽鐵、平準、財稅這些舉措,專業複雜,很多朝臣並不通曉。為了不暴露弱點,要麼不發表意見,湖弄過去;要麼洋洋灑灑、講些大而化之、永遠正確的官場套話、空話,沒有任何建設性意見。
反之,家長裡短的瑣碎小事,大家日用體會,都能說兩句。於是,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整個朝會,看似唇槍舌劍、討論激烈,實際上,沒有做出任何決策,沒有拿出任何有效舉措和方案。反倒在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上浪費太多時間。
白復不由聯想起自己在中軍大帳,參加軍事會議的場景。
郭子儀和李光弼治軍,最反感這種“偽會議、偽政務”。
郭、李兩位將軍雖然治軍方法迥異,但都注重效率,講求實效。
郭令公規定,除軍情緊急情況外,平日戰備時間,每天早晨中軍大帳升帳,只討論三件最重大、最緊急的軍務。
何為重大、緊急的軍務?由行軍司馬和諸軍統帥一併定奪。
其餘瑣碎雜務,由各軍將領自行決策。
郭令公採用這種做法的緣由:軍中諸事繁雜,人的精力有限,需要把最旺盛的精力、最多的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唯有此,才能保證重大戰略決策不出現顛覆式的錯誤。
白復參加過幾次這類軍事會議,所有到場的將領個個精神抖擻,大家把精力聚焦在事關大軍生死的重要謀劃上。比如軍隊編制、行列陣勢、營地駐紮、人事調動管理、賞罰獎懲等。
除此以外的具體事務,由各軍將領自行決策,不拘一格,充分調動將領的積極性,發揮各將領所長,將士兵們的潛能激發出來,並且發揮得淋漓盡致。
所以,郭令公統領的朔方軍雖然看似輕鬆自由,實則外鬆內緊,戰力毫不遜色。
如果說郭令公治軍是舉重若輕,另一位名將李光弼治軍則是舉輕若重。
李光弼將軍非常嚴謹,按照最嚴格的紀律訓練軍隊,打造職責明確的層級指揮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