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塞下曲》李益(唐)
……
就在白復率領左千牛衛與彌勒教徒死戰之時,玄武門也在激烈地戰鬥。
玄武門作為大明宮的北門,建於龍首原的餘坡上,地勢較高,站在城樓上可以俯瞰大半個宮城,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越王李系率領的英武軍與陳玄禮率領的左龍武軍正在爭奪玄武門的控制權。
……
肅宗入主大明宮後,不放心羽林軍和龍武軍。於是,從追隨肅宗靈武繼位的朝臣中,挑選這些朝臣的子侄,組成左、右神武軍(禁軍第五、六軍)。左、右神武軍編制跟羽林軍和龍武軍一樣,統稱為“北衙六軍”。
神武軍將士乃是“元從子弟”,忠誠有餘,戰力欠佳。為彌補神武軍的不足,肅宗從勤王的朔方、安西等邊軍中遴選馬術精湛,箭術高超的神箭手一千人,組成左、右英武軍(禁軍第七、八軍)。
鐵錘、猞猁兒等五百安西北庭鐵騎,跟隨白復回京後,被安排進入左英武軍任職。
按照兵力配置,左右英武軍都是野戰之師,戰力本應極強,遠勝龍武軍。
可是,越王李系雖然貴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但沒有親自帶兵上過戰場,毫無臨陣指揮經驗,完全不是經驗老道的左龍武軍大將軍陳玄禮的對手。
陳玄禮率領的龍武軍佯裝不敵,將英武軍誘入重玄門和玄武門之間的夾城,然後利用高大堅固的城牆,居高臨下,用箭矢和滾木礌石,死死壓制住英武軍的進攻。
英武軍雖然驍勇善戰,但在越王李系毫無章法的指揮下,被動挨打,毫無還手之力。
嗣岐王李珍潰逃至玄武門,陳玄禮趕忙派精銳前去接應。
李珍登上玄武門城樓,與陳玄禮、高力士匯合,這才緩過神來。嗣岐王李珍盔歪甲斜,汗流浹背。蓬萊殿之敗,讓他猶如驚弓之鳥,惶恐不安。
李珍麾下叛軍與左龍武軍合兵一處,聲勢大振。
形勢萬分危急,叛軍隨時可能扭轉局勢,反敗為勝。李輔國奉肅宗之命,帶著飛龍軍趕到玄武門,增援英武軍。
飛龍軍因駐紮在玄武門北的飛龍馬廄而得名,是禁衛軍中的後繼之秀。
天寶十一年,高力士就帶領飛龍軍,平定了王焊之亂(京兆尹王鉷之弟)。此戰,飛龍軍大敗龍武軍,從此揚名京師。
宦官李輔國曾經是飛龍軍養馬的小兒,和飛龍軍的底層士兵頗有交情。
馬嵬坡之變就是李輔國和飛龍軍底層士兵的密謀策劃:
當年,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玄宗倉皇出逃,禁軍將士來不及跟家人道別,就不得不護送李唐皇室南下幸蜀。
禁軍如喪家之犬,一路上風餐露宿、飢腸轆轆、人困馬乏。禁軍將士怨聲載道、牢騷滿腹。
當長安城破的訊息傳到馬嵬坡時,由於家眷生死不明,禁軍將士忍無可忍,壓抑的情緒終於爆發出來。
見時機成熟,飛龍軍騎兵張小敬突然射出冷箭,將宰相楊國忠射落馬下。龍武軍將士群情激奮,怒火中燒,衝動之下,將楊氏一族滿門屠殺。
馬嵬坡兵變之後,飛龍軍和龍武軍分道揚鑣。飛龍軍在李輔國的帶領下,護送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
從此,飛龍軍劃歸李輔國指揮,成為肅宗手中拱衛京畿的一張王牌。
……
飛龍軍從飛龍馬廄開拔,全軍將士甲冑鮮明,刀槍林立。鐵騎以雷霆之勢,一鼓作氣衝入重玄門。
城牆上的左龍武軍將士大驚失色,因為飛龍軍一直是龍武軍的剋星。
李珍身旁之人,高大健碩,錦衣玉帶,並未披甲,手持一柄象牙拂塵,正是高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