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衣披雪紫金關,彩筆題花白玉欄,漁舟棹月黃蘆岸。幾般兒君試揀,立功名只不如閒。李翰林身何在,許將軍血未乾,播高風千古嚴灘。
——《水仙子·樂閒》張可久〔元代〕
……
(ps:今天為上一章補充了幾百字,為以後劇情的發展做些鋪墊。)
白復心如冰清,靈臺澄澈,竟無半點雜念,對外間的廝殺聲充耳不聞,完全不去想到這場激戰是勝是敗,誰生誰死。
幾個回合觀察下來,白復更覺金剛伏魔大陣不簡單。
十三名棍僧是按一定的方位結成大陣,其站位頗有講究,既有五行相生相剋之意,又有七十二星宿遍佈諸天之象。
在金剛伏魔圈激盪的罡氣之下,場域內還隱藏著一種前所未見的力量。
白復竅穴內的劍靈初成,自發覺知出這種力量。
伏魔圈內漫天飛舞的熟銅棍、雙節棍,看似雜亂無章,實際上是遵循著某種軌跡飛行。洄旋數圈的熟銅棍、雙節棍,棍身隱現藍色光焰,時不時劈啪作響。
白復斷定金剛伏魔圈的神秘力量,跟熟銅棍的此起彼伏,交錯洄旋的飛行軌跡有關。
十三名棍僧將熟銅棍、雙節棍投擲出去,真實目的不是為了命中自己,而是讓棍棒相互碰撞激盪,讓熟銅不斷摩擦伏魔圈洶湧的罡氣,從而生出新的強悍力量!
……
見到棍僧手上的麂皮手套,白復心念一動:“他們為何會有如此反常的裝束?”
再細心觀察,這些棍僧在投擲和攬接棍棒時,都是騰身而起,雙腳均會離地。反之,只要他們站立地面,絕不手持熟銅棍和雙節棍。
“莫非這裡面藏著什麼秘密?”白復眉頭一皺。
眨眼之間,白復計上心來。
一名棍僧騰空而起,凌空一抄,將熟銅棍攬在手中,正要以某種手法投擲出去。
白復手指一彈,一枚鵝卵石激射而出,正中這名棍僧的膝蓋下方。這麼棍僧只覺腿一軟,不由自主跌落下來。
事起倉促,這名棍僧落地時本能抓著熟銅棍。
就在此時,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只聽一聲霹靂,這麼棍僧如被雷擊,渾身顫抖,軟綿綿地倒下,口吐白沫。
白復狂喜。他終於知道金剛伏魔陣終極的奧秘。
如同自己在對馬島海戰中擊傷玄武龜蛇一樣,金剛伏魔陣的力量也是逆天之力。
只不過,自己斬向玄武龜蛇那一刀,是利用海面雷電風暴,向上天借來的天譴之力。既兇險萬分,也帶著幾分僥倖。
而金剛伏魔陣則不然。
金剛伏魔陣的設計極其巧妙,乃是偷窺天道之作。
它利用棍僧站位、地勢高地、星宿方位、對決雙方的罡氣等因素,在場域內形成雷電之勢,如同天上孕育霹靂的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