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博爭雄好彩來,金盤一擲萬人開。
丈夫賭命報天子,當斬胡頭衣錦回。
——《送外甥鄭灌從軍》李白
……
新羅水師撐了不到一個時辰,終於全線崩潰。數萬名新羅水兵脫下甲冑,扔下武器,泅水向岸邊游去。
白復建議下令,將泅水的新羅水兵全部射殺。
陳鴻鵠趕忙勸阻,道:“賢弟,他們已然落敗了,手無寸鐵,落湯如雞。此時屠殺,愚兄實在不忍啊!還請賢弟看在愚兄面上,饒過他們吧。”
不管白復如何勸諫,陳鴻鵠堅決不肯下令。
陳鴻鵠才是江淮水師統領,他若不下令,白復也沒有辦法指揮大唐水師。
換成旁人,白復早就擎出肅宗給他的密旨和調兵虎符,奪下陳鴻鵠的兵權了。
但畢竟是自家兄弟,白復雖有不滿,話到嘴邊,還是隱忍了。
幾名大唐水師的高階將領在船頭另一側嘀嘀咕咕,不時偷眼望向白復。
白復耳力過人,聽出他們正在腹誹自己:“大帥還說他是兵家傳人呢?只知殺戮,不知懷柔,哪有幾分兵家弟子的風骨,更像是索命的無常。
可不,你說的沒錯。要我說,他就是一個人屠!白狼山一戰,十萬條活生生的命啊,他一把火就奪走了。”
……
陳鴻鵠命令大唐水軍活捉泅水的新羅水兵。把這數萬戰俘,牢牢綁縛,嚴加看管。
一個時辰後,戰役結束,偌大的海面上到處漂浮著新羅水兵的屍體、戰船殘骸和雜物,堪比颶風海難。
此戰之後,蓬萊漁夫都去遠洋捕撈,當地百姓數年不吃近海魚蝦,這是後話。
……
陳鴻鵠憑海臨風,毫無勝利的喜悅。他心情沉重,嘆道:“新羅曾經是大唐的盟友,走到如今這個地步,令人不勝唏噓。”
白復坐在船舷上,瞭望大海,彷彿一尊雕塑,沉默無言。
陳鴻鵠知道白復打小就倔強,極有主見,於是挪諭道:“復哥兒,愚兄也是為你積福,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啊。”
白復轉過頭來,眼中迸出一道寒光,冷笑道:“
三哥,我跟你說說大唐和新羅的恩怨吧。
縱觀新羅歷史,歷代新羅王交好大唐,都是為了獲得大唐對其統治的承認與援助。
大唐自太宗皇帝起,對高句麗用兵。這些戰爭很大程度上是由新羅和百濟促成的。兩國都渴望藉助大唐強大的軍事實力摧毀對手,從而實現各自統一朝鮮半島的野心。
新羅為了實現這一策略,表面上承認大唐的宗主國地位,從而與大唐結盟,並說服大唐對新羅的宿敵高句麗和百濟動武。
新羅向大唐抱怨高句麗和百濟領土擴張,強調高句麗的擴張,阻斷了新羅通往中原的道路。
對於新羅來說,大唐的援助是必不可少的。新羅只有在大唐的幫助下才能在朝鮮半島的爭奪中佔據上風。
而新羅的一些官員也需要藉助大唐之力為自己的家族報仇雪恨。新羅國相金春秋便是一例,藉助大唐之手,報女兒女婿被百濟殺害之仇。
新羅刻意挑撥大唐和高句麗、百濟的關係,終於利用大唐,滅掉高句麗和百濟。
見唐軍消滅了百濟,征服了高句麗,新羅立刻變臉,成為幕後黑手,不斷策劃高句麗和百濟遺民抵抗唐軍,最終逼迫唐軍從朝鮮半島撤軍。
金春秋之子金法敏被高宗皇帝任命為雞林大都督府都督(後來的新羅文武王,661—681在位),
金法敏卻背信棄義,私下與高句麗遺民結盟,聯手對抗大唐在朝鮮半島上的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