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李賀(唐)
……
二月,天氣轉暖,白復依照計劃行事。
猞猁兒和秀才做嚮導,嶽虎竹和裴破空帶一萬名步兵“金剛”,橫穿野人谷,前往鷹堡。虎兕寨單雲橫和李萼為首的河北道義軍將在此與之匯合。
唐夔率五千人馬,投奔李光弼。
為轉移叛軍視線,天下兵馬副元帥李光弼率兵出擊,進攻懷州(今河南沁陽市),燕帝史思明親自救援。
二月十一日,李光弼在沁水岸邊,擺下武侯八卦陣,迎戰史思明。戰事一開,唐夔發動八卦陣,大破燕軍,殺敵三千餘人。
於此同時,白復帶著兵部符印,率領尉遲驃騎、荔非戍堡、斛律衝、侯莫酋等五千精銳鐵騎從陝州北上,進入河東道,穿蒲州、絳州、晉州、沁州,抵達太原府。
河東節度使王思禮早已經接到密旨,知道白復一行的真實目的。王思禮在太原府熱情款待白復一行。
在太原府修整三日後,白復率軍繼續北上,穿XZ、代州,抵達雁門關。按照行軍路線,大軍將從雁門關出塞。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
歷來為北境重鎮要隘,兵家必徵之地!
雁門關亦稱西陘關,高踞勾注山,依山傍險,東西兩側懸崖,峭拔險峻,難以攀越。中有小路,盤旋崎嶇。據傳是大雁南下北歸的主要通道,故稱“雁門”。
從趙武靈王開始,歷代邊軍在山巔絕頂,修築關樓要塞。
雁門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東西二門上建有城樓,巍然凌空。
北門是甕城的城門,未建樓頂,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寫三個大字:“雁門關!”
關城之北築有軍堡、營房。東側建置靖邊寺,為趙國名將李牧建祠立碑,記述李牧率兵屢勝匈奴的豐功偉績。
東南方向設有練兵校場,是邊軍操練人馬之地。
雁門關長城沿著東西兩側山峰綿延修築,將老營口、陽方口、東隆口、西陘口、匕樓口、大石口、石口、馬蘭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連為一體。
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頭關為內長城之“外三關”,以雁門關為中心,長城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線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
在雁門關守將馮騰的陪伴下,白復和尉遲驃騎、荔非戍堡等將領登臨雁門關城樓,只見城樓碉堡堅固、關牆雉堞密集,烽火堠燧遙相呼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登高一望,長城內外,峰巒疊嶂、群山蒼茫。長城如同一條巨龍,在崇山峻嶺中百轉千回,蜿蜒盤旋,令無數英雄折腰。
白復是第一次見到長城,瞬間被長城巍峨雄偉的氣勢震撼。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凝望萬里長城,白復心潮澎湃、豪氣頓生,為大唐而驕傲。
戰旗獵獵,凜冽山風掃過白復面頰,呼嘯而過。
雁鳴啾啾,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