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節選自《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
兵法雲:“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
在白復看來, 兵貴精不貴多。帶兵不是多多益善,而是一定要能駕馭。
核心的將領,要從內部選拔,只有把晉升機會留給子弟兵,才能上下同欲,將士齊心。
自覆在竅穴兵域內親眼目睹了淝水之戰,印象深刻。
大戰前, 苻堅投鞭斷流,意氣風發。誰能想到,百萬草原鐵騎竟然敗在了謝玄指揮的數萬北府兵下。
前秦大軍輸掉此戰最關鍵的環節就在於:前秦軍中,氐族、鮮卑等部族山頭林立,各懷鬼胎,一但出師不利,立刻反噬。
白複決不會重蹈覆轍。
上下同欲者勝!
人心齊,泰山移,只要三軍將士勠力同心,捨生忘死,五千精銳足矣破敵!
兵力分拆後,白復正式整軍備戰,開始按照自己的標準打造這支鐵血部隊。
由於平白得到了白復奉送的人馬,而且也正是自己心儀的將領和人馬,韋陟、李若幽和衛伯玉相當滿意。
這三位老狐狸深知禮尚往來之道。三人不但自行負擔這批分拆人馬的糧餉和軍輜,還動用各自背後的資源,將大批糧草和軍需無償贈送給白復。
將離心離德的一萬兩千人馬分拆出去,白複本就節省下五分之三的糧餉, 再加上韋、李和衛三人的贈予,白復手頭寬裕,正好大展拳腳。
白復麾下將領,人人軍餉是以前的三倍,而且從不拖欠。
頓頓有肉吃,餐餐能飽飯;菜餚日日翻新,饅頭胡餅管夠;瑣事有人管,生病有醫看。寒暑皆有應季被褥和軍服。
騎兵人人配雙馬,皆是矯健的駿馬。
步兵麻鞋、皮靴,筒襪一應俱全。
三軍吃穿用度皆是以前數倍,所用兵器鎧甲皆是大唐最精銳之兵刃。
未等白復帥旗下閱兵動員,三軍將士已是人人精神抖擻,神采飛揚,鬥志昂揚。
這日,麾下虎將呼延鐵衣興致勃勃走入白復營帳,道:“將軍,今日操練科目為何?”
白復指了指桌案上的筆墨紙硯,笑道:“看圖識字。”
“啊?這…”
呼延鐵衣目瞪口呆。
不錯,白復正是要教眾將士識字。
經過三個月的調研,白復發現安西北庭軍中有半數的將士,斗大的字不識一個。
一支有信仰的軍隊方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這一點,是白復從顏真卿顏大人身上學來的。
顏真卿文臣領兵,不啻名將,他治軍的第一步就是解決唐軍將士為誰而戰的問題。
白復親眼目睹過這一切。
一群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鄉勇村夫組成的唐軍,連兵刃都使不嫻熟,但從頭到腳,卻散發著一種自信而堅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