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嗯。
——《沁園春·孤館燈青》蘇軾
……
十二月底,史思明乘河南道節度使兼魏州太守崔光遠剛剛攻克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情勢還不穩定,於是率軍南下。崔光遠命將軍李處崟出兵抵抗。
史思明利用反間計,誘使崔光遠把李處崟腰斬。
李處崟是一員勇將,河南道諸軍都對其敬服。李處崟被誅殺,導致唐軍軍心渙散。
史思明的大軍再次進攻時,唐軍潰散,崔光遠隻身逃走,奔回汴州。
十二月二十九日,史思明攻陷魏州,殺三萬人。
攻陷魏州後,心腹謀士周摯獻上一計:鄴城之圍,安慶緒命不久矣。一旦安慶緒被唐軍誅殺,數十萬的燕軍群龍無首,必然會投降唐軍。
倘若這時候,史思明能高舉稱王大旗,必然會將燕軍收攏在范陽軍旗下。此舉不僅增強了范陽軍的實力,讓大唐朝廷投鼠忌器,更將大燕的道統傳承在自己手上。
一旦時機成熟,即可登基稱帝,與大唐分庭抗禮。
史思明聞之大喜。
乾元二年正月初一,史思明在魏州城北興築高臺,築壇祭天,自立為“大聖燕王”。委任心腹謀士周摯為行軍司馬。
……
自從范陽軍揮師南下之日起,作為史思明的老對手,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就芒刺在背。
史思明拿下魏州後,卻按兵不動,擺明了就是坐山觀虎鬥,等著坐收漁翁之利。
李光弼如坐針氈,夜不能寐:勞師遠征,軍隊必然疲憊。若鄴城久攻不下,史思明定會趁唐軍疲憊之際發動奇襲,後果不堪設想。
李光弼隨即向魚朝恩提議:“史思明攻陷魏州,卻按兵不進,就是希望我軍懈怠,疏於戒備,然後用精銳部隊發動突襲。
我建議分兵北上,跟朔方軍聯合圍逼魏州,進逼史思明向。史思明對嘉山之敗心有餘悸,定不敢輕率出兵。如此就算不能取勝,與之相持,足以解除唐軍腹背受敵之險。
一旦鄴城被攻克,安慶緒被誅,史思明就失去了驅使燕軍殘部的名義。”
魚朝恩看完,將信函丟入火中燒掉,斷然拒絕李光弼的提議。
魚朝恩嗤笑一聲,對心腹道:“我一個堂堂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豈能讓麾下一個契丹人指手畫腳?
目前,集結在鄴城的唐軍有數十萬之眾,攻克鄴城指日可待,根本無須忌憚史思明。
等到拿下鄴城,再揮師北上,集中唐軍主力,定能將史思明一舉擊潰!屆時,我將立下蓋世軍功,莫說郭子儀等邊將了,就是李輔國李公公,也得唯我馬首是瞻!”
……
史思明稱王,讓肅宗大為光火,後悔當年沒有采納李泌的建議,不急著收復兩京,而是繞過長城北上,將范陽老巢一舉拿下。
宰相王璵見肅宗悶悶不樂,建議肅宗祭天,順承天意,化解厄運。
肅宗採納其言,正月十日,肅宗率領滿朝文武,祭祀“九宮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