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道信徒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乃代表其道法信仰之意,如佛門弟子常以‘曇’、‘法’”為名者相類。
許多當時叱吒風雲、名動天下的人物都是五斗米道教徒,如王羲之、王獻之、王坦之、劉牢之、司馬孚之、王懷之、司馬曇之、寇謙之、斐松之、顧愷之等等,不勝列舉。
……
張魯降曹,遷徙到鄴城後,張魯第四子張盛迴歸遷居鷹潭龍虎山傳道教,四方學道者日眾。張氏子孫世傳其業,統稱張天師。
龍虎山這一脈重視符籙齋醮、祈福禳災、祛邪驅鬼、超度亡靈等儀軌。將授籙作為正一派傳承的重要方式,只有受籙後持有籙碟才能‘名登天曹’,‘修真成仙’。
從此,天下又誕生了許多天師道的分支,比如寇謙之在嵩山所創的北天師道、陸修靜在廬山所創的南天師道。
此後,諸門派又根據道術道法,分成積善派、經典派、符籙派、丹鼎派、占驗派等五大派別。
數百年下來,道門三山五嶽,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而留守青城山的這一脈‘正一盟威道’,繼續沿襲道陵祖師二十四治的做法,在巴蜀建立二十四個分舵,設立祭酒,管理分舵。
東漢末年,張角仿照五斗米道,創立太平道,道徒達幾十萬,遍佈青、徐、幽、荊、揚、兗、冀、豫八個州。張角利用教眾,發動黃巾軍起義,讓天下大亂。黃巾軍叛亂餘波持續了二十多年,最終導致東漢滅亡,讓天下陷入數百年的黑暗亂世。
……
利用宗教煽動信徒,起兵造反,不僅引起朝廷的警覺,也讓有識之士、宗教領袖們深刻反思。
道教信徒過百萬之眾,倘若某位掌教心懷叵測,一旦利用道法作亂,其後果不亞於當年的黃巾軍起義。
青玄道長成為青城掌門後,將天下四分五裂的道門重新梳理,溯本追源,分流分派,劃定各自弘法疆域,避免道門遁入魔道。
此舉功德無量,青玄道長因德高望重,被道門各宗各派公推為天下道教名義上的道宗。
青玄掌門藉此契機,首先與儒門、佛門和解,破除長達百年的儒釋道之爭。
從此,儒門入世進取、齊家治國;道門修身養性,自在逍遙;佛門出世解脫,了悟生死,儒釋道三家成為天下人自由的選擇。
接下來,青玄掌門與佛門、禪門、景教、摩尼教、襖教等幾大教宗、領袖達成共識:僅以宗教作為修煉正心正念,普度眾人的信仰家園,強調宗教慈悲為懷、渡人向善、濟世救人的教化功能,引導信眾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從此,各大教派與朝廷達成和解,各司其職,各領天命,互不侵擾,相安無事,也即是所謂的政教分離。
……
數年前,蜀山出現異象,欽天監也發現‘破軍殺’的天象,天下開始瀰漫出‘末日將至、大劫輪迴已到’的惶恐氣氛。
在你師父的斡旋推動下,當今天下幾大教宗,包括白馬寺了空大師、少林寺空見大師等人,達成共識:
‘約束門下弟子和信徒,避免異教之徒宣揚異端邪說,用極端妖術蠱惑人心,發動所謂的‘聖戰’,在大災來臨之際,煽動百姓殺官造反,荼毒生靈!’
如果沒有他們的共同努力,這次安祿山之叛,波及的就不僅僅是河北、河東幾個州道,天下恐怕早已成為一片火海,再現五胡亂華時人吃人的殘忍局面。”
白復聞之,不勝悲涼,長嘆一聲,道:“如今,少林空見大師已經圓寂,白馬寺了空大師南渡,我師父離世……將來的日子,不知還有誰能引領信眾,呵護這片淨土。”
方曙流微微一笑,道:“這些高僧大德皆有洞悉時空的神通,估計早有準備,在圓寂之前選好傳承之人,將衣缽傳下。”
白復想到當年在少林寺,自己無意中窺探到空見大師半夜傳法於胡長岡,不禁感慨世事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