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如峭壁山理也。先觀有高樓簷水,可澗至牆頂作天溝,行壁山頂,留小坑,突出石口,泛漫而下,才如瀑布。不然,隨流散漫不成,斯謂‘作雨觀泉’之意。’
園林瀑布應用峰巒做背景,上游有水源,山間有落口,下方有積潭或溪流。瀑身可設計為重落、離落、布落、絲落和線落等花式;下方承接瀑布落水的積潭,也要在補水、溢水、洩水下功夫。”
……
徐太傅一步一景,講完了疊造山石池、金魚缸、峰、巒、巖、洞、澗、曲水、瀑布等掇山造型,開始講選石。
“選石,又分選種和相品。選種,即選擇山石的種類。二是相石的過程。相品,是相大小、形狀、紋理、色澤等。
‘夫識石之來由,詢山之遠近。石無山價,費只人工,跋躡搜巔,崎嶇究路。便宜出水,雖遙千里何妨;日計在人,就近一肩可矣。取巧不但玲瓏,只宜單點;求堅還從古拙,堪用層堆。須先選質無紋,俟後依皴合掇;多紋恐損,垂竅當懸。古勝太湖,好事只知花石;時遵圖畫,匪人焉識黃山。小仿雲林,大宗子久。塊雖頑夯,峻更嶙峋,是石堪堆,遍山可採。石非草木,採後復生,人重利名,近無圖遠。’
選石,既要選玲瓏別緻、宜單獨賞玩的奇石,也要選結實古樸的石頭,這類石頭便於按山水繪畫中的皴法來層層堆壘假山。堆疊小一點的假山時,宜恬靜簡淡。掇大山時,則宜雄奇崇峻。
風化穿眼的孔石、水衝雨潤的卵石,特殊紋理的條石,或滄桑、或柔美,只要自然原始,都是上品。
太湖石、黃石、英石、斧劈石,宣石都是常見的石材。其中太湖石、靈璧石、英石、崑山石一起,被譽為‘四大名石’。
太湖石,‘蘇州府所屬洞庭山,石產水涯,惟消夏灣者為最。性堅而潤,有嵌空、穿眼、婉轉、險怪勢。一種色白,一種色青而黑,一種微黑青。其質文理縱橫,籠絡起隱,於石面遍多坳坎,蓋因風浪中衝激而成,謂之“彈子窩”,扣之微有聲。此石以高大為貴,惟宜植立軒堂前,或點喬松奇卉下,裝治假山,羅列園林廣榭中,頗多偉觀也。’
太湖石堅硬又潤澤,有嵌空、穿眼、婉轉、險怪勢等不同造型,石面凹凸不平、籠絡起隱,呈現出“皺、漏、瘦、透”之美。
太湖石採集很難,採石工匠帶上錐子、鑿子等工具潛入太湖的深水之中,挑選奇石鑿下,‘貫以巨索,浮大舟,設木架,絞而出之。’
因太湖石的暴利,當地還有‘種石’之法:對沒有天然孔眼的太湖石,人工鑿孔挖洞,再放入水中,用水流和時間沖刷。可謂“阿爹種石孫子收”。
對太湖石的開採‘自古至今,採之已久,今尚鮮矣。’現在能採的石頭已經不多了。”
關於太傅講到的太湖石,後世有詩為證:“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得識。”
……
“崑山石,‘崑山縣馬鞍山,石產土中,為赤土積漬。既出土,倍費挑剔洗滌。其質磊塊,巉巖透空,無聳拔峰巒勢,扣之無聲。其色潔白,或植小木,或種溪蓀於奇巧處,或置器中,宜點盆景,不成大用也’
崑山石也是四大名石之一,又稱為昆石、巧石,雪白瑩潤、竅孔剔透的石體為佳品。”
關於太傅講到的崑山石,後世有詩為證:“昆丘尺壁驚人眼,眼底都無蒿華蒼。隱若連環蛻仙骨,重於沉水闢寒香。孤根立雪依琴薦,小朵生雲潤筆床。與作先生怪石供,袖中東海若為藏。”
……
“靈璧石,‘宿州靈璧縣地名“磬山”,石產土中,採取歲久,穴深數丈。其質為赤泥漬滿,土人多以鐵刃遍刮,凡三次,既露石色,既以鐵絲帚兼磁末刷治清潤,扣之鏗然有聲,石底多有漬土不能盡者。石在土中,隨其大小具體而生,或成物狀,或成峰巒,巉巖透空,其狀少有宛轉之勢;須藉斧鑿,修治磨礱,以全其美。或一兩面,或三面;若四面全者,即是從土中生起,凡數百之中無一二。有得四面者,擇其奇巧處鐫治,取其底平,可以頓置几案,亦可以掇小景。有一種扁樸或成雲氣者,懸之室中為磬,《書》所謂“泗濱浮磬”是也。’
‘靈璧石,又名為磬石或者八音石,也是四大名石。‘石以靈璧為上’。自古就有‘試觀煙雲三山外,都在靈峰一掌中’、‘黃金萬兩易得,靈璧珍品難求’的說法。古往今來,收藏靈璧的名人名園不計其數。
靈璧七十峰,出產磬、巧、黑白、透花、菜玉、五彩等各色靈璧石。黑色靈璧,色如墨,聲如磬,最為珍貴。數丈高的靈璧石,形如峰巒、洞壑,無須疊造,可直接放於園林庭院。小的靈璧石,做成盆景,放於廳堂,情趣盎然。”
關於太傅講到的靈璧石,後世有詩為證:“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秀潤四時嵐崗翠,寶落世間何巍巍”
……
說完四大名石,徐太傅又把英石、宜興石、龍潭石、青龍山石、峴山石、湖口石、、散兵石、黃石、錦川石、花石、六合石子等石料一一講解。聽得白酈二人咂舌,沒想到這石頭間,還有這麼多學問。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