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武俠修真>蜀山懸劍傳> 第八十八回 太公兵法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八回 太公兵法 (1 / 2)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

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

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李白

徐太傅問:“此刻張良從何而來?”

白複道:“剛剛在博浪沙擊殺秦始皇,刺殺未遂,逃至下邳。”

徐太傅道:“史書上有記載的刺秦行動只有三次,分別是荊軻和秦武陽一組,高漸離一組,張良和鐵椎力士一組。荊軻和高漸離都是有死無生,唯有張良在行刺失敗後成功逃脫,並且逃過始皇帝“大索天下”的追捕。

天子出行,必先派人勘察道路,排除隱患,沿途戒備。始皇帝在巡狩途中,‘導引傳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四人執角弓,違者射之,乘高窺瞰者亦射之。’張良是如何預先知道始皇帝的行動路線,如何埋伏,又是如何在刺殺後成功逃脫?在全天下都在通緝他時,依然從容遊玩於下邳?”

白復撓頭道:“這個…沒想過呢?”

徐太傅笑道:“張良的祖父和父親,連任戰國時韓國五朝的宰相,家資鉅萬。然張良弟死不葬,散盡家資。這些錢花哪去了?聘刺客,蒐集情報,收買始皇帝身邊的官員和隨從,這些都需要錢。

光有錢還不行,還需要人。張良之所以能夠辦成這一切,全身而退,從容遊覽下邳,皆因張良得到了以東方倉海君為首的江湖勢力的庇護。使張良得以“逍遙法外”,後來不了了之。

在隨後張良輔佐漢高祖劉邦爭天下的過程中,這個江湖勢力提供給張良無數的支援,包括錢財、人員、武器、情報等一系列戰略資源,張良才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最終成為漢初三傑。”

白復恍然大悟,問道:“這個江湖勢力現在還在嗎?”

徐太傅笑道:“當然還在。只不過變化不小。

大漢王朝四百年天下,這個江湖勢力也分化出了南北二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英雄人物輩出。北支落於潁川,代表人物就是荀彧荀文若和郭嘉郭奉孝,輔佐魏武帝曹操。

潁川荀彧,荀子之後人。王佐之器,魏武帝稱其為吾之子房。荀彧以為非曹操莫與定海內,故起而佐之。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只可惜,孟德無終始,留侯不再來。忠心懷恨死,天下盡悲哀!

郭奉孝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樑傾。若是當時存奉孝,難容西蜀與東吳。

而南支的代表人物就是咱們的諸葛丞相。南支在巴蜀的分支,也就是川幫的前身。”

聽到川幫原來還有如此不凡之過往,白復為之驕傲。

徐太傅接著講道:

“梁襄王曾問:‘誰能統一天下呢?’

孟子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當時強秦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殘忍暴虐。無罪而被夷滅的家族,不可勝數。賢者由此判斷:秦雖強大,亦不能持久。時代終非秦之世。於是,道家人物出山,挑出天資卓絕者,點撥智慧,由其完成平天下之大業。

韓國被秦國所滅,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

子房蓋世之材,卻不能學伊尹、姜太公,用謀略治國平天下。反而效仿荊軻、聶政之輩,想透過刺殺秦王嬴政來報仇,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此圯上老人之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

白複道:“原來黃石公傳張良兵法不是因為他尊老愛幼啊?”

徐太傅道:“下邳橋上又不止一個少年,老人為何獨見張良後,才扔鞋?老人怎知眼前這少年是否識文斷字?若不識字,怎傳他兵書?

從後來發生的一切可以知曉,老人早透過江湖勢力打聽清楚了張良的一切。老人就是奔著張良來的。他要考察張良的,不是尊老愛幼的美德,而是對兵法的悟性。

老人透過撿鞋和穿鞋,傳授張良一條兵法。如果張良明白,就說明張良的智慧足以能夠理解這本《太公兵法》。而張良也確實用行動踐行了這條兵法。”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