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復慚愧汗顏。
徐太傅細細打量白復,只見這孩子劍眉入鬢,目若流星,天庭飽滿,鼻如懸膽,器宇軒昂。不由暗讚一聲,心道:大哥素以識人著稱,多次寫信薦舉。今日一見,果如其言。心中更加喜愛。
徐太傅不怒自威,看的白復心頭緊張。白復趕忙把今日發生之事如實講述一遍。
聽罷,徐太傅面色一沉,道:“復兒,你可知錯?”
白復再次跪倒,道:“弟子知錯。”
“錯在哪兒?”徐太傅追問。
這一問,倒把白復問住了。
“錯在哪兒?錯在不聽師長叮囑,和亦蟬單獨行動?還是錯在回來時不夠謹慎,被人發現行蹤?難不成,錯在和李相之子解下仇怨?”白復心中犯著嘀咕,一時不知如何做答。
“復兒,你可曾知道留侯張良少年時‘下邳拾履’的故事?”
“弟子學過。”白復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徐伯伯為何會說起這個故事,和自己今日的事有何聯絡?
“說說這個故事。”
白復繪聲繪色地講述:
“一天,張良閒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裡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五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老者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說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巖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不錯,你記得很準。”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良嘗間從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徐太傅一字不落,把這個故事誦讀下來。
“我且問你,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徐太傅繼續問道。
白復回答道:“張良此時雖然血氣方剛,但也能剋制住自己。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強力壯,處處禮讓,說明張良尊老愛幼、胸懷寬闊。”
徐太傅笑著搖頭,道:“故事是講對了,但是道理沒弄明白。”
白復連忙叩頭,道:“請先生教我?”
徐太傅讓白復起身,心道:孺子可教。
接下來,這一老一小一問一答,重新闡述一段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