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建設盛唐> 第六三四節 科舉改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三四節 科舉改革 (2 / 2)

唐朝時期,請託、投獻等推薦當官而不是科舉當官還是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不過,韋晞在了,利用上武則天大力打擊傳統權貴勢力,空出許多位置的好機會,唆使同黨郭待舉上書朝廷,改革科舉!

在垂拱四年六八八年年末,大唐舉國上下都聽聞爆竹聲響,官衙門準備封印的當兒,同鳳閣鸞臺三品、戶部尚書郭待舉上了一個摺子,立即震動了朝野。

請行大唐新制科疏中認為國家需要更多的人才他不說原因為什麼會人才缺位,而當前選拔人才的方法存在著種種弊端也不說什麼弊端,春秋筆法帶過,他相當詳盡地寫出了新的科舉制度實施辦法,其重點為:

組織制度上,先縣試,由當地縣令主持組織考試,得出人才謂之“秀才”,之後各縣秀才集中於州,稱為鄉試,主持人員是州刺史或者部裡高官,考出人才稱為“舉人”,最後是各州舉人齊集京城,進行會試,錄得人才為“進士”,會試完再進行殿試,進士為天子門生,乃朝廷的人才,不屬於任何一個官員的門生出身。

實施的原則有嚴格考試規程,做到試題保密,集中人員去考,考官進場就得封場,不得外出等等。

實行“糊名制”,即把考生所填寫的姓名、籍貫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資料資訊密封,甚至是組織小吏重抄試試題,反正就是杜絕主考官和閱卷官看人錄取,確保有實力人才不被人情擠走。

之前國家人才考試是一年一大考,郭待舉認為勞民傷財,今後確定為每三年來一遭,如朝廷有喜事,可開恩科加多一大考。

殿試名次進行分檔,分為三甲,即一甲前三名為“進士及第”乃狀元、探花和榜眼,二甲若干人稱為“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稱為“同進士出身”,所有的殿試人員都是國家難得的人才,不應黜落,即全部錄取!

之前科舉所得進士皆稱乙科,郭待舉為了彰顯文貴,主張進士皆稱為“甲科”

對於制科試題,郭待舉認為錄進士者乃是當官,當官者,重忠誠和識聖人之言,以考經義為,當官還得解決中央、地方問題,應以解決實務為主,所以主要考策問,亦即申論,不考詩、賦。

這是務實之舉,對考風的重大改革,因為以聖人之言為,當將主管部院由吏部調到禮部。

唐初時,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科舉考試,郭待舉以天下人才為重,郎官地位太輕,應交由禮部侍郎或者同級官員主管。

再有一條附件密奏,郭特舉認為“宰相非科舉者不得為之”。

……

此疏洋洋大觀,組織嚴密,方面俱到,操作性強,送到給武則天一看,鳳顏大悅,對上官婉兒嘆道:“可惜世間只得一個郭待舉!”

“嗯?”上官婉兒

武則天彈彈奏摺道:“郭卿可做禮部尚書主持科舉,但戶部又離不開他!”

上官婉兒微笑道:“朝中有郭尚書確實是有福氣,但太后治下,人才眾多此乃拍馬屁的話,實際上朝廷官員已經陷於低b水平,好的都給打倒了,若再推行郭尚書所述科舉,則人才正如太宗皇帝聖論天下英雄盡入太后彀中矣!”

“好好好!”武則天在奏摺上批示道:“可行!”

於是大唐人才選拔,就象郭待舉所述的那樣,真正完善起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