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隋主沉浮> 第211章:秦州刺史示警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11章:秦州刺史示警 (2 / 2)

薛舉愣了好半晌,才尷尬的說道:“我是因為開皇十八年的大隋與高句麗之戰,那一戰是我大隋王朝立國以來,唯一的一次慘敗,心中極為不忿。另外一個原因是我聽說高句麗人反覆無常。”

“我大致給你們說一說高句麗吧!”楊集說道:“首先、高句麗與突厥、吐谷渾等遊牧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有穩定的農業根基,遊牧的生存條件容易受到天災人禍影響,而有穩定農業的高句麗,政治和經濟也就相對穩定,再加上他們的制度無限接近大隋王朝,政權十分穩定,軍隊戰鬥力充足,對大隋來說自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威脅。其次、漢朝以來的中原大地長期處於內戰之中,而沒有一個統一、強有力的政權對高句麗施壓,正好給他們提供了蠶食遼東的機會,從北魏至今,他們一直沒有停止過領土擴張,在侵略中原這件事上,非常有決心。”

“第三、高句麗在遼東的地位,就如我大隋在天下的地位,高元在遼東的地位,就如同是聖人的‘聖人可汗’一般,契丹、奚族、粟末靺鞨多次響應他的號召,多次攻擊大隋就是最好的證明。如果他們將來合力進攻,足以動搖大隋北方安全。所以當年對高句麗的出擊,絕非是一場簡單的戰爭,而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是維護大隋統一、領土完整、東北方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之一。”

楊集見薛舉和李大亮聽得入神,繼續說道:“只是高句麗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優勢,他們在易守難攻之處建立大量軍事要塞,這些軍事要塞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只要極少兵力就能阻止我們的大軍。而我軍遠道征伐、異地作戰,處於後繼乏力的劣勢,耗不過他們。另外,高句麗懷有極深的忠君愛國觀念,每當遇到外敵之時,能夠上下一心抵抗外敵。所以那場戰爭,天時、地利、人和都在高句麗那一方。”

當時高句麗王高元率高句麗和粟末靺鞨聯軍進擾遼西,被時為營州總管的韋衝擊退。楊堅隨後令楊諒、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領水陸大軍三十萬進攻高句麗。

但是周羅喉的水軍在海上遇到大風暴,戰船大多數都沉沒了,劫後餘生、驚慌失措的水軍殘兵剛剛拋錨休整,就被以逸待勞的高句麗水軍襲擊了。而楊諒、王世積和高熲為首的陸軍,同樣遭遇大雨水患,使後勤無以為繼,缺少食物的陸軍還沒有開戰,一場席捲全軍的瘟疫不期而至。到了九月,水陸兩路隋軍不利而歸,三十萬大軍死了十之八九。

這場無限接近於全軍覆沒的慘重傷亡數目,遠遠的超出了大隋與突厥汗國博弈至今的總和,也難怪薛舉說是慘敗。

當然了,隋軍這場慘敗除了遇上不利的地形、不利的天氣之外,關鍵還在於自身輕敵大意,從高元入侵到大隋不利而還,所用時間還不到一年,這裡面就存在戰前準備不足、倉促出兵、輕敵大意、知己不知彼等等問題。

而當時,剛好是步迦可汗和都藍可汗一決草原霸主的關鍵時刻,大隋王朝正在和突厥汗國進行著一場聲勢浩大的爭霸戰爭,所以楊堅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只好同意了高句麗的求和,將全部力量放在突厥這一邊。

楊集向李大亮問道:“那你呢?你認為東/突厥是大隋最大威脅的理由是什麼?”

“公子都這麼說了,我還能說什麼?”李大亮話是這麼說,但還是分析道:“我的看法主要是來自大隋與東/突厥的邊界線太長,東/突厥全民皆騎、來去如風,我們可以對付集結在一起突厥大軍,卻無法解決他們多不勝數的小股遊騎,沒日沒夜的騷擾就像是疲軍之計一般,讓我們防不勝防、攻無可攻,實在太可惡了。不過相對於可以縮到烏龜殼裡的高句麗,東/突厥確實容易對付一些。”

“話不能這麼說!”楊集搖頭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敵人也不是一成一變的,比如說突厥汗國一直與我大隋打,可是今天的東/突厥、西突厥卻爭相稱臣;而我大隋出於戰略需要,也認下了這個‘臣子’,並慫恿他們打仗,但是他們強大以後,照樣成為大隋強敵。所以在看待問題、看待強敵的時候,要結合周邊異族的制度、軍力、財富、人口等因素來審時定勢,不能片面的一概而論。”

他話音剛落,遠方忽然傳來一陣陣雄渾的號角聲,只見一隊騎兵從前飛馳而來,楊集一眼就認出了旗幟上了“秦州刺史元”五個字。

這支軍隊停在一箭之外,為首校尉單騎上前,拱手施禮道:“請問衛王何在?”

楊集道:“我就是!”

校尉連忙下馬行禮,“啟稟衛王,卑職乃是秦州校尉元尚武,奉刺史元善之命前來通報,元刺史已在十里外恭候多時,如今正往這邊奔來。”

楊集向遠方眺望,果然看到幾百名騎兵正向這邊滾滾而來,他回頭下令:“全軍暫停!”

隊伍停在前方兩裡之遙緩緩停下,十多名士兵簇擁著一名年約五旬的文官繼續向前。此人頭髮灰白、眼角上佈滿了細微的皺紋,那個活像是矛隼硬嘴一般的鷹鉤鼻令人印象深刻,給人一種十分奸詐的感覺。

此人便是秦州刺史元善,乃是元氏的中堅分子,與元胄、元壽是同輩,他跳下馬背便向楊集快步奔來,十分熱情、十分激動行禮道:“衛王,卑職等你多時了!”

這熱情勁兒在旁邊的人看來,彷彿他和楊集有了幾十年的交情,正處於“他鄉遇故知”的喜悅之中,可楊集實際上只是在開皇年間的幾次元日朝會上見過元善幾面,甚至連話都沒有說過一句。再加上元家在賀若弼刺殺案中受到牽連,慘遭重創,所以元善的表演不但沒有感動楊集,反而讓他心中有一種“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的感覺。

“我從秦州過境,還要麻煩元刺史多多關照了。”楊集假惺惺的說道。

“那是必須的!”元善拍著胸脯說道:“要是少粒米、少文錢,我元善都賠給衛王,不過衛王好不容易過境一次,可得在上邽城住上三五天。”

楊集拱了拱手,冠冕堂皇的說道:“我也想白吃白喝幾天,只可惜公務緊急、刻不容緩,以後有的是麻煩元刺史的機會。”

“衛王著實是我輩楷模。”元善豎指而贊,指著遠處搭起的帳篷,笑著邀請:“要不,咱們去喝一兩杯。”

“恭敬不如從命了。”楊集無奈,只得跟他走向剛搭起的大帳裡,元善計程車兵準備得十分充分,不僅搭起了帳篷,裡面還鋪了地毯,中間那小桌子擺滿酒菜。

“衛王請坐!”元善熱情地邀請楊集坐下,又給他滿了一杯葡萄酒:“請!”

“請!”

兩人連喝三兩杯,元善鄭重的說道:“衛王帶這麼糧食錢物,又有眾多士兵家眷拖累,定要當心馬匪啊!”

“馬賊?”楊集皺眉問道:“這裡離京城只隔著一個岐州,哪裡來的馬賊?”

元善嘆了一口氣,苦笑道:“秦州四周山勢聳立、叢林密佈,自前年起,便出現了一支數千人的馬賊,他們以搶劫商旅為生,殺人越貨、無惡不作,我幾次鎮壓,可是他們很快便逃之夭夭、隱入山林,著實令人頭痛無比。”

“是嗎?”楊集十分驚訝的問道:“這些馬賊是何來路?”

“其實就是生活在這一帶的羌人,當他們放下武器,就是普通的老百姓,讓我查無可查。”元善看了楊集一眼,欲言又止的猶豫了一會兒,又補充道:“由於涼州那邊執行‘四等人’的政策,他們不敢與衛王為敵,於是紛紛從洮州、成州、渭州跑到了這邊,如今具體有多少人,著實是說上不來。”

楊集點了點頭,起身拱手道:“多謝元刺史提醒,今天時辰還早,我就不多留了,以後有機會再聚。”

楊集剛才把話說死,元善也不好再勉強,也起身說道:“也罷,祝衛王一路順風,我會派遣一支軍隊護送你們到渭州邊境,若是過境,我也沒辦法了。”

“多謝元刺史!”楊集也不推辭。

。。。。。。。。

不到半個時辰,楊集的隊伍便過了秦嶺城,之後又繞開不遠處的秦州州治上邽城,繼續向西邊行軍。

7017k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