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隋主沉浮> 第142章:災民襲大興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42章:災民襲大興 (1 / 2)

水災遠比想象中嚴重,從災區逃進關中的災民已經過了二十萬人,他們在失去家園以後,本能地向大隋王朝京城大興城匯聚,彷彿到了大興城,就有生存下去的希望、就能獲得朝廷的賑濟。至於有沒有吃的、住的,根本不在災民的考慮之中。

這是國人對“唯一”、“獨尊”、“至尊”等存在總有一種莫名的信任、信仰、認同;大興城既是大隋京城,也是皇帝楊堅執政之所,人們想當然的認為楊堅各方面能力都超強,若非如此,如何解釋他能從北周諸多大將、大臣中脫穎而出?如何解釋他能結束分裂數百年的亂世?如何解釋他把貧困潦倒的大隋天下治理得繁榮昌盛?孰不知楊堅稱帝,固然有其自身本領,卻也是有天時地利人和!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在他們看來,既然楊堅是獨一無二的九五至尊,必然英明神武,既然他英明神武,必須永遠的英明神武。

籠罩在楊堅身上的英明神武,以及種種實實在在的利民政令,矇蔽了太多人的雙眼,只有少數人知道楊堅也會老去、也受到重重掣肘,甚至他的朝廷、軍隊也會因為無糧而被迫去洛陽就食過,而不是一聲令下,就能令天下人莫敢不從的無所不能的神。

所以每當各地發生天災,便會有大量災民盲目的背井離鄉,前來關中尋求一片樂土。可惜的是既無財產、更無土地的他們來到關中之後,才發現關中、大興並非是他們想象中的天堂。

關中平原的確氣候適宜、河道密佈、雨量豐沛、作物生長繁盛,糧食產量極高。

但跟他們沒什麼關係?

到了關中之後,他們就有了一個流民這個嶄新的稱呼!

既沒有土地、沒有房舍,也沒有戶籍,只能依附在世家門閥周圍,遭受最殘酷的壓榨和剝削。他們付出最努力的勞動,卻依舊食不果腹、衣不暖身。

關中擁有的大量流民,就是世家門閥低賤廉價勞力,世家門閥就是靠著他們的辛勤勞作,以極少的活命口糧便能獲得大量勞力。

這一次災民潮,受大災的遙遠的河南十二州籍災民其實並不多,主要還是以豫州、幷州南部為主,他們也在罕見的水災中失去了家園。

大興城兩縣準備的粥棚和帳篷無法滿足災民需求,飢餓的災民們開始向城內衝擊,儘管朝廷原意是將災民留在城外,但災民們還是突破士兵的阻攔,湧進了大興城。

大興城內的秩序為之大亂,緊靠明東下門延興門的新昌坊、宣平坊、升道坊、昇平坊爆發了打砸搶事件,飢餓的饑民砸開糧鋪、菜店,哄搶糧食和一切可以吃的食物,數十名店鋪傭人和饑民在哄搶中被踩踏致死;此外,災民們向新昌坊青龍寺、升道坊龍華尼寺求助時,兩大寺廟緊閉寺門,不許任何一名“信徒”踏入,許多信徒眼見“佛祖”也不願幫忙,在餓極之下終於有了衝擊“神聖”所在的兩大寺廟,結果又被名為武僧實為潑皮無賴的護院打死了幾十個。

緊接著,聲勢浩大的災民向東市進發,這時,駐紮在皇城內數萬名十二衛府士兵奉命前去壓制災民的暴亂。

全城各坊門緊急關閉,十幾萬災民和軍隊在“延興門—延平門橫街”爆發了衝突,士兵用盾牌頂著災民,然後用棍打、用鞭抽,甚至對那些特別兇殘的災民刀砍矛捅,血腥的鎮壓手無寸鐵的災民,牢牢的將災民壓制在新昌坊、宣平坊、升道坊、昇平坊的縱橫街道之上,以免他們衝擊其他地方。

橫七豎八的各條街道到處是四散奔逃的災民,他們驚恐萬分、哭聲震天,年輕的母親抱著孩子在牆邊哀哀哭泣、白髮蒼蒼的老人跪在士兵面前苦苦哀求,東部四坊混亂不堪。

中華殿外,數百名京官在門口焦慮的等待皇帝決策,在殿內,楊堅正和楊廣、楊集、楊雄、楊素、蘇威、薛胄、牛弘、韋衝、蕭瑒、李圓通、崔仲方、宇文愷等一班重臣緊急的商量賑災事宜。

“諸位,湧入京城的災民已經發生嚴重騷亂。朕已下旨軍隊戒嚴、威懾,並決定先把他們安撫下來,再執行以工代賑之法;但災民委實太多了,具體需要多少糧食賑濟、事後如何徹底安置這個災民,都是大問題。朕現在很頭疼,若是有解決良策,儘管暢所欲言。”京城之中發生的事情,令楊堅的心都揪了起來。

其實朝廷並非漠視災民生死,更不是捨不得投放糧食賑濟災民,實際上楊堅早已下令將太倉運去賑濟。但是太倉遠在皇宮西北部,而大興城又實在太大了,再加上運力不足,所以搬到位的糧食遠遠不能滿足災民所需。

另一方面是自古以來的賑災,都由官員負責,與軍隊沒有半點無關,京城官吏面對數目龐大的災民潮,一時半會安置不好這麼多災民,伙伕緊急之間也煮不出足以供應十多萬災民的粥,再加上沒有武裝力量在旁邊加以威懾,所以一些脾氣暴躁的災民、無賴潑皮藉機發難,有了這些人帶頭鬧事,於是就演變成了現在的大暴動。

但是至關重要的原因卻是雍州州牧府官員(相當北/京市市政府),騷亂的原因是雍州府預防不及時、賑災不力造成,二十萬流民湧入京城之初,雍州府不聞不問、放任自流,沒有做出任何安置措施,在流民越來越多以後,也不請示派軍隊進行控制,更沒有做好一絲的賑災措施,導致災民無法爆發了大規模搶糧事件。

而雍州牧是帝婿李長雅,此人祖籍遼東,乃是北周大將軍李綸之子,北周時期迎娶襄國公主,大隋建立以後,歷任散騎常侍、內史侍郎、雍州牧。

雖然楊堅現在沒有點出李長雅要承擔全部責任,但李長雅是雍州牧,卻什麼事情都不做,他不負責誰負責?更讓楊堅窩火的是宦官去公主府宣佈旨意,召李長雅入宮時,女兒襄國公主卻說李長雅昨天離開芙蓉園以後,帶著一夥文人墨客去驪山遊玩,至今未歸,這無疑是壓倒李長雅的最後一根稻草。幾十萬嗷嗷待哺的災民就在城外,你堂堂一個雍州牧卻去玩了,這可不是翫忽職守那麼簡單了。

不過當務之急是先把局勢穩住下來,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

“啟奏聖人,豫州、兗州、幷州南部的災民少說也有百萬之眾,臣計算一下,一個人一個月最少需要一斗米,才能活下去,百萬人就是十萬石,而這次災害至少要持續到明天春糧收穫之時,朝廷至少要投入六十萬石糧食賑災,才能使災民勝利度過這場災害。即便各地都可以執行以工代賑之法,但是這份糧食卻是少不得的。”

說話的是尚書左僕射楊素,他兼管吏部、民部、禮部三部,這民生之事也在他的管轄之下,拱手道:“聖人,如今進入關中乞求活路的災民有二十萬餘人,若是再把後續災民也算上,僅是關中就要準備二十萬石左右。”

“才六十萬石啊?”楊堅緊鎖的眉頭為之一鬆,放心的低語道:“朕還以為要千多萬石呢!”

楊堅當北周丞相時就已經顯露了對國家財政的重視,大隋立國以後,他清查戶口,制定了一系列關於戶籍、均田、賦稅制度,給大隋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財政收入,當時關中人口稀少、中原頻發水災,但是大隋帝國不管怎麼去賑濟災民,不管怎麼修長城、修官道、修運河,國庫卻始終是充盈的,彷彿有用不完的錢一般,逢年過節發給百官和士兵賞賜,從朱雀門開始,一直排到京城南郊,一次性發完三百萬匹布帛,就這樣,囤積在大興的財富還是沒有花完。

等各地把收上來的租庸調運抵京城,所有糧倉都滿了。監管國家糧倉的司農寺甚至抱怨說,再收稅就沒地方放了,於是楊堅一口氣修了四大糧倉,這四大糧倉分別是雍州的廣通倉、陝州的常平倉、豫州的河陽倉、衛州的黎陽倉。這才解決了儲糧問題。

所以楊堅說“才六十萬石啊?”並非是打腫臉充胖子,更不是得瑟,而是執行均田制、租庸調製的大隋帝國實在是太富有了,富有得令楊堅麻木了。

“聖人,在災民尚未引發糧價暴漲之前,我們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賑災,以平息恐慌,否則糧荒的謠言若是傳播大興城百姓群中,那就會引糧價暴漲,情況就嚴重了。”

楊素繼續向楊堅提出建議,他的身體現在就像是在走過山車一般,前些天剛剛好轉一點,可是這兩天又急轉直下,臥床不起,但今天情況緊急,楊素只好拖著病體來向楊堅出謀劃策。

“朕想知道,多久才能讓災民平息下來。”楊堅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他不需要去考慮如果賑災,他只要一個結果,他只需要手下的大臣告訴他該怎麼解決問題即可。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