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入京朝聖的涼州各郡集朝使、散佈他處任職的衛王系官員也在今天讓家中管事登門送禮,這還是楊集不想太過招搖,如果不是他事先不許衛王系成員前來集結,只怕衛王府的門檻在昨天都要被踏破了。但是他們昨天儘管沒有來,可今天還是讓人把新年賀禮送了過來。
但無論是關係不好的同僚也好、還是嫡系下屬也罷,全部都是正常的人情往來,誰也無法免俗,更算不上是拉幫結夥,楊集於是讓公孫桓、郝瑗、魏徵等人負責接待、做好禮薄,以便一一還禮。安排妥當,正要前往後院,忽聽劉孝劉快步前來稟報:“大王,一位馮姓將軍,帶了賀禮過來道賀。”
說著,便遞上一本厚厚的拜貼。楊集接在手上只覺得一沉,細細看去,這帖子竟然以黃金為封、白銀為底,封面上還鑲嵌了很多顆閃閃發亮的珍珠。一看就不是凡物。
靠,誰這麼土豪?
翻開一看,又是黃金為頁,上有“右翊衛將軍馮盎拜上”的字樣。
“馮盎?”楊集微微一愣,臉上不得由露出思索之色。
劉孝孫見楊集似乎不知此人,詳詳細細的介紹了起來:“大王,馮盎此人來歷不凡,他是十六國中的北燕國君馮弘後裔,北燕亡國後,馮弘之子馮業留在交州高涼郡。馮業之孫馮融擔任過南梁羅州刺史。馮融的兒子馮寶,娶嶺南高涼越族大姓冼家女、冼夫人為妻,因而成為高涼越族首領。南梁任命他為高涼太守,但是相對於馮寶,冼夫人尤為出色。”
“冼夫人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巾幗英雄,她在南梁亡國後,使馮家順勢效忠陳國,及至陳國滅亡,交州開始並沒有依附大隋,幾個郡都奉冼夫人為主,號為聖母。時任晉王的聖人拿出陳後主留給冼夫人的信,告訴她陳國滅亡了,讓她歸服正統。她率領族人歸附大隋,被先帝加封譙國夫人。而這個馮盎就是她的孫子。”
介紹完對方的家世,劉孝孫說到了馮盎本人:“馮盎字明達,初以門蔭,授宋康縣令。時王仲宣造反,馮盎遵祖母冼夫人之命平定了王仲宣造反,先帝授以高涼太守之職,此後他陸續平定五州獠人叛亂,得授金紫光祿大夫、漢陽太守,今年遷左翊衛將軍。”
“快快有請!”楊集也知道馮盎,不過他欽佩、敬重的是其祖母冼夫人。這位巾幗英雄精通軍法、兼通軍政、通曉天下大勢、識時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女政治家。
據劉方所說,冼夫人每次召開大會之時,都把梁朝、陳朝、隋朝的賜贈物品陳列於大庭之上,告誡族人說:“我歷事梁、陳、隋三代君主,用的只是一顆忠誠的心,現在朝廷賞賜物品俱在,這就是我得到的酬報,你們應該牢記我的話,對天子盡赤心。”
更難得的是,她在世期間,冼夫人生恐各地各族不服王化,所以每當朝廷下了詔書,她哪怕身體有多麼的不好,也要親自帶著詔書巡查交州各地,向大家講解朝廷詔書的用心所在,讓大家不要做他想,並讓大家死心塌地為大隋效力。
此外,冼夫人為了改變嶺南風俗、改變中原人對嶺南“窮山惡水出刁民”的認識。她請求三朝朝廷派人去嶺南派施以教化,一輩子都在嶺南“建城邑,開設學校,推廣漢學”。也正是得益於冼夫人的倡導和努力,嶺南各地各族摒棄了原有的陋習、採用了漢人文化和倫/理道德,終使漢文化成為當地的主體文明。
其教化之功,功不可沒。
遺憾的是,冼夫人逝於仁壽二年,使楊集沒有見過這位巾幗英雄一面。
當然馮盎也不差,每次嶺南有人造反,都是他率軍平定。
不一會兒功夫,劉孝孫將痛馮盎領了進來。
馮盎約有四旬出頭,長得濃眉重目,比較厚的嘴唇很有少數民族的特色,頜下一部烏黑濃須顯得極具威儀,他這個年齡正是男人精氣神達至巔峰的時候,一襲錦袍穿在身上,使其胸膛、臂膀撐出了曲線,可見其身材之魁梧結實。
楊集是左右翊衛上將軍,馮盎這個左翊衛將軍算是楊集的部下,他在朝會、大朝會上見過楊集幾次,只不過沒有面對面的交流過。見到楊集在雨簷前的臺階下等候自己,馮盎大有受寵若驚之感,連忙加快腳步,上前參拜道:“末將馮盎參見大王,末將貿然來訪,還望大王海涵。”
楊集抱拳還了一禮,伸手相邀道:“馮將軍能來,乃是我的榮幸,快快有請。”
說著,將馮盎引入了花廳,兩人分賓主落座。
馮盎聽了楊集太多事蹟,且由於來自南方的少數民族,與眾人格格不入,在中樞更是不怎麼受到達官貴人的待見,哪怕低三下四的上門去拜會別人,別人也是愛理不理的。他本以為惡名遠揚的楊集也瞧不起自己,故而來訪之前,心中比較忐忑不安,做好了吃一鼻子灰的心理準備。不料見了人,楊集竟是這等客氣, 心中的不安也慢慢淡去。
寒暄了一番,楊集問道:“馮將軍,最近在忙些什麼?”
馮盎笑了笑,說了句令楊集大為意外的話:“也沒有忙什麼,就是與犬子一起為明年科舉做準備。”
馮盎生有五子,自長及幼,分別是馮智戣、馮智戴、馮智彧、馮智戣、馮智玳,他們父子精通漢學,卻由於長著少數民族的面禮,在京城之中比較受氣。但如是一來,他們的自尊心就被激發了起來。
馮盎聽說皇族子弟去年都參與科考,還取得不錯的成績,深受世人褒獎,於是便打算和兒子們也考一次,讓人們知道“蠻夷”比漢人更懂漢學。
說著,馮盎目光看向楊集,笑著說道:“皇族子弟去年都考得不錯,尤其張貼出來的策論文章,內容遠比成績優秀的學子好,也更實在。若是當真排入科舉名次,當入上上等。”
楊集也不問他為什麼要考,只是說道:“他們畢竟是皇族子弟,佔了先天的優勢,多數都知道政治、時勢,也接觸了許多實事,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實在一些,而學子們不詣世事,經歷不多,內容浮華無物也正常。”
這話不好接,馮盎只是默然點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