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隋主沉浮> 第870章:言和者,以賣國罪論處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70章:言和者,以賣國罪論處 (1 / 2)

從今天朝會上的爭議上說,楊廣認為啟民可汗賄賂大隋的策略實際上已經奏效了,此法加劇了大隋中樞的紛爭,成功讓大隋朝堂一分為二。不過好歹利弊是可以轉變的。至少,他本人就因為啟民可汗這一手,發現大隋中樞存在他以前所不知的問題。

比如張衡說的好心辦壞事的文官和偽儒,這種人文采斐然、能言善辯,在士林之中名氣極大、擁有不計其數推崇者。而且他們不但不怕楊廣、議事堂宰相、三省六部主官,甚至認為自己與這些大人物鬥得厲害,越能彰顯出他不畏強權、敢於直諫的良好品質,哪怕是被處死了,日後也會青史留名,有無數後人所敬仰。

正是基於這種好名,他們每當為了論證自己正確性,往往死不認錯、一路黑到底;一旦他們胡說八道起來,危害之大,遠超貪官、庸官、不作為官員。

但是如果說他們是壞人,那也不對;因為他們雖然沒有半點實幹之才,可是一個個都是人品極好、讓人無從挑剔;如果遇到貪官汙吏,他們比誰都恨,你若不殺,他們還不依不饒了呢!

面對這幫既可恨又可愛的人,楊廣這個當皇帝的也是大感頭疼;既然正常辦法治不了他們,那麼只好從他們好名這一點來辦了。只有如此,才能令他們有顧顧慮。

當然了,楊廣心中也知道這個群體完全不一樣,比如說薛道衡和李綱、徐文遠,他們真正是這樣的人;而李圓通之流,實際上是投機者。

然而他此時也沒辦法分辨,而且雙湊到一塊兒,自然只能以一個辦法來處理了。只有讓他們吃了教訓、吃了苦頭,以後說話前才會動一動腦子;若不然,根本就治不了這幫好心辦壞事的人。

與薛道衡和李綱、徐文遠等人相比,李圓通對於這個“不痛不癢”的懲罰卻是沒有放在心上,他要是那種在乎名聲的人,豈能當到大隋王朝的刑部尚書?只要刑部尚書這個職務沒有丟失,誰能拿他如何?誰敢拿他如何?

至於無能之輩的謾罵,既不疼不癢又不死人,更不會影響他升官發財;只要他們喜歡罵,那就儘管罵好了,無所謂的。

只是聖人乾綱獨斷,非要聽信楊集和高熲、楊達、張衡等人饞言,他日一定會引發士林學子、士族群起而攻;到了那時候,他就不信聖人僅靠著這些媚上饞臣,就能管好萬里江山、管好五千多萬百姓!

楊廣目光掃向下方群臣,沉聲道:“自阿史那土門取柔然而代之,突厥人屢屢南下劫掠、殺戮,犯下累累血債。今之啟民如其先祖野性不改、背信棄義。然我大隋一些官員領大隋之俸祿、食百姓之賦稅,卻不思克敵制勝之策、求一家苟且之安、妄談畏敵投降之論,更於朝野蠱惑人心。其罪之大,遠勝突厥人。日後再敢言和者,以賣國罪論處。”

停頓了一下,楊廣又說道:“至於草原各部之事,就按張卿之言所辦。”

眾臣正自心思各異,一聽楊廣這麼說,紛紛站起身來,轟然應道:“臣遵命!”

“今天朝會,就此作罷!”楊廣想到一事,又說道:“群臣且回皇城官署處理國政;議事堂諸相,三省六部、御史臺、九寺主官次官留下。”

“臣等告退。”群臣紛紛拜別,而後陸續退出大殿。

待眾臣離開,楊廣向留在殿中重臣們說道:“到同明殿議事。”

說著,便起身而去。

張衡之前提到職事官裡還有很多留之無益、用之有害的冗官冗吏。這個事,楊廣一直記在心頭。只不過怎麼裁,裁哪個職位、裁哪些人,都是十分讓人惱火的問題,要是處理不好就會引發大動盪,所以此事還要好生思考、商量才行。

鴻臚寺驛館一棟閣樓的的房間之內,突厥前行使者康鞘利與一名鴻臚寺從事在談話。

康鞘利三十歲出頭,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粟特人。李淵史上在晉陽起兵的之前,早有準備,他生恐自己打不過朝廷、反王們,便聽了李世民的建議,向突厥人稱臣,同時為了獲得突厥在軍事力量上的全力支援,他還給始畢可汗寫了一封信、與始畢可汗達成了一個協議,信上說“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意思是說當今天下大亂,我要也起兵反隋,如果你能幫我,無論我打下哪裡,那裡的人口和錢財,都給你。

有了這個“李淵”為先例,李家子孫便以此為祖制,安史之亂時,他的子孫唐肅宗用這種辦法向回紇人借兵,唐肅宗和回紇人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後來回紇人攻下關中,把關中洗劫一空,留了個空城給唐朝。

可以說,李家父子是開了一個極壞先例的人物,致使後來的反王以此為例,紛紛引異族入境、爭奪天下。於是王夫之便在《讀通鑑論》上說“唐起兵而用突厥,故其後世師之,用回紇以誅安、史,用沙陀以破黃巢,而石敬瑭資契丹以篡奪,割燕、雲,輸歲幣,亟病中國而自絕其胤。”

而史上的始畢可汗便是因為李淵之所承諾,令康鞘利率領突厥大軍幫助李氏父子奪取天下,雖然“史書”只說突厥人出了戰馬,還粉飾說成功的騙了突厥人,然而事實上卻是“童子木上懸白幡,胡兵紛紛滿前後”。

對於這一點,國學大師陳寅恪就在《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上說“吾民族武功之盛,莫過於漢唐。然漢高祖困於平城,唐高祖亦嘗稱臣於突厥,漢世非此篇所論,獨唐高祖起兵太原時,實稱臣於突厥,而太宗又為此事謀主,後來史臣頗諱飾之,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顯於後世……”

康鞘利此時雖然名聲不顯,可在突厥卻是被寄予厚望俊傑,他現在是啟民可汗所任命的附離萬夫長,效力於阿史那咄吉帳下(始畢),這番南下,便是為了“議和”打前站。

時間尚早,康鞘利卻已吃好了早飯,他一邊拿著一根竹籤剔牙,一邊笑著向李孝常說道:“還真別說,大隋不愧是天朝上邦,廚子的手藝就是不錯。同樣是肉食,卻遠比我們突厥做得好看、好吃。”

李孝常看了粗鄙康鞘利一眼,眼中不屑之色一閃而沒,微笑著介紹道:“康使臣有所不不知。我中原一向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做出來的美味佳餚要求色、香、味俱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