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末,突厥屢為邊患,朝廷任命韓洪為馬邑總管,督並北諸軍事。有一次步迦可汗揮十五萬大軍來犯,韓洪和劉隆、李靖的兄長李端率領一萬步騎拒之。隋軍在恆安道寡不敵眾,陷入突厥重重包圍之中,韓洪和劉隆、李端四面搏戰、身被重創、殺出重圍,突厥大軍畏之如虎,泣而退之。
然而這名大將亦是一個生不逢時的人,他在家,被光芒萬丈的長兄韓擒虎、二兄韓僧壽壓制得星光暗澹;在國,更是活生生被眾多名帥、名將反襯成一個普普通通、籍籍無名的人物。
韓洪雖已頭髮花白,看著比保養得宜的宇文述老,但是他的實際年紀只有五十六歲,比他那個左驍衛大將軍二兄韓僧壽還小三歲;他精神熠熠、氣勢凌人,一雙目光更是精芒閃爍,聞言立刻抱拳道:“大王客氣了,末將此番便是奉李刺史之命前來北方助戰,但凡大王有令,末將定然竭盡全力助大王蕩平賊寇。”
“好!改日就要讓那高句麗賊子見識韓將軍本事。”楊集知道老將一般都不服老,對於“老將軍”之類的敬稱特別敏感、反感,便沒有稱呼他為“韓老將軍”;不過韓洪身材魁梧,精氣神也一點都不像一個老人,顯然他從未放下武藝。
楊集下一步來到粟末靺鞨大酋長突地稽面前,笑著說道:“突地將軍,我們一別已是兩年之久,今日再見,又將並肩作戰,著實是不勝之喜,我聽說你與宇文將軍、奚達將軍多次殲滅入境賊子,可喜可賀!”
突地稽率眾內附後,楊廣授予他為金紫光祿大夫、漠州太守、漠州副都護,封扶余侯,不久前更是因為多次擊敗高句麗軍,於是楊廣又封他為右翊衛將軍,這算是晉升得相當快的人物了。當然了,這固然與他個人的功績有關,但更多的卻是楊廣以他為楷模,給其他異族豎立一個榜樣。
“大王過獎了,末將微末之功,實不足論。當年若無大王,早已身死族滅,又哪有今天之功?”突地稽聞言連忙拱手道:“然末將當初在漠州坐鎮,而大王又因為新任務離開,至今還沒來得及當面感激大王之恩,末將煞是慚愧!”
當年楊集攻伐契丹之時,淵子游為了給高句麗擴充套件戰略縱深,便打算進佔現在的大安縣境,將大隋攔在弱洛水南岸,然而粟末靺鞨成了這個戰略的攔路虎,便讓他的兒子淵太祚率領大軍對粟末靺鞨展開了雷霆萬鈞一般的勐攻,然而粟末靺鞨韌勁十足,淵太祚又用兵不當,遲遲攻克不下北夫餘城,這才有了後來之戰。
對於當時粟末靺鞨而言,差點就被高句麗滅族,所以在突地稽看來,若無楊集率軍解救,他們早就滅種了。更讓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是楊集幾乎沒有用什麼兵,僅只一招烈火焚城,都把高句麗主力大軍燒了個乾淨,而後更是舉重若輕的拿下了遼東平原北部。
在那場戰役中,楊集所表現出來的軍事素養、文治武功,令他仰慕至極。
楊集哈哈一笑,又向達奚景走去。
在場的數十名大小將領、文官,沒有一人是廢物,幾乎每個人經歷過戰場的磨礪,都在自己的職務上立下了軍功,便是楊元弘這樣的文官,他與在與高句麗軍對峙期間,也立下了軍功。
楊集挨個叫出了他們的名字,並一一肯定了他們為大隋王朝所立之功;一番寒暄下來,每個人都是容光煥發,倍感榮耀。
見狀,便是行軍司馬裴矩也是大為歎服,在朝堂之上,人人都說他裴矩八面玲瓏、老奸巨滑,誰能想到剛在幽州大開殺戒、無比剛硬的楊集到了軍中之後,其所表現出來圓滑,竟然比他裴矩有過之而無不及。
若不是親眼所風、親耳聽見,誰信?
與每個人打了個照面之後,楊集來到眾人之前,朗聲說道:“高句麗確實勢大,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絕對比他們更強!為何?因為諸位將軍都有有流傳後世、青史留名的赫赫戰功;比起龜縮一隅、東拼西湊出來的高句麗將軍們,諸位更懂戰爭、更會打仗、更知道如何隨機應變的打贏對方,我軍百戰之師有了諸位的率領勢必如虎添翼……在接下來戰役之中,能否繼續譜寫榮耀、能否再創輝煌、能否以微小的代價殲滅敵軍,全看我們每個人的表現。所以我希望大家同心協力、群策群力、一同對敵。”
數十名將領轟然道:“末將願聽大王號令!”
看著意氣飛揚、豪氣干雲的楊集,韓洪心中歎服“果真是英雄出少年,看來聖人是多慮了!”
楊廣雖然知道楊集有足夠的軍功、有足夠的地位和權力,可是楊集畢竟年紀小,以前率領的將軍,多數得他自己一手提拔出來的人,自然不存在將帥不和、將不遵帥命問題。而這一次,卻有一個與他關係非常僵硬的宇文述,而宇文述要功績有功績、要資歷有資歷,如果他藉機為難楊集,導致將帥失和,必然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
為了避免這種發生,楊廣特地給韓洪寫了封書信,讓韓洪居中配合、居中調和,勸說同為平陳大將的宇文述以大局為重。然而楊集初來乍到,便以和風細雨的手段得到眾將認可和支援。他在感嘆之餘,亦是佩服之極,心說衛王年紀輕輕就能取得如此戰功戰績,除了會打、能打之外,還有著常人莫及人格魅力,這也難怪外甥推崇倍至。
眾人又與裴矩、韋津一一見禮後,宇文述肅然拱手道:“大王、裴相、韋長史,請入營再敘!”
“請!”楊集笑著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