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巡在即,很多大事都要楊廣親自處理和批准,他為了省出時間接見文武大臣,早在幾天前就把公辦場所從北方的安仁殿移到中華殿偏殿。
當天下午酉時,楊廣端在中華殿偏殿的書房之內批閱奏疏,這位帝王今天的心情相當不錯,他現在觀看的是楊智積從江都發來的急報:楊智積在奏疏上說特大暴雨已過,而漢水作為長江最大支流,特大暴雨所引起的第一輪洪峰堪稱是十年難得一遇,不過長江流域湖泊眾多,它們在今年雨季到來之前,水位下降嚴重,當漢水洪峰注入長江之時,洪水都被這些天然的「蓄水池」吸走,長江中下游並沒有發生洪澇災害。而位於淮水中下游、淮水南岸的弋陽、淮南、鍾離、江都四郡的情況比較嚴峻,但也處於可控範圍之內,如今他正在遵照朝廷之命,讓四郡官府發動民眾,抓緊時間加固淮水南岸大堤。
至於江都基地的水師,已在數天之前沿海北上,用不了多久就會抵達北方水師基地。
除了以上這兩點,揚州各郡暫無大事,讓他儘管放心。
「啟稟聖人,衛王來了。」就在這時,楊安從殿外將楊集引了進來。
楊廣抬起頭來,十分詫異的向楊集問道:「你身負重任,準備出征事宜,怎麼還有時間入宮?」
「大方向已經定好,其他事情就好辦了,而部署和作戰等細節,只有到了遼東再酌情而定。此番前來,是有一點點小要求。」楊集對於兵卒生命極為重視,從來沒有把征戰當作兒戲來對待,他一直認為戰前多做一點看似微不足道的準備,都有可能減少數千人的傷亡,這也是他深得兵心將心的原因之一。
這次高句麗之戰也是如此,楊集在車上統計好各大門閥應承的物資之後,就匆匆忙忙入宮尋找楊廣了。
高句麗雖然實力強悍、不容小覷,但是軍事整體實力、軍官的能力等大勢卻遠不如大隋王朝,但是國力國勢不如人的他們卻能在史上屢敗隋唐大軍,其主要原因便是地形險峻、氣候環境惡劣。而此次征伐的難度可以用「長白山山脈——千山山脈」為界,其西部的遼河平原比較好打,只因遼河平原北部已經屬於大隋漠州,楊集此番進軍,可以從陸地入境,如此便省去最艱難、變數最大的渡江戰役。至於包括遼東半島在內的東部則是異常艱苦,只因數目眾多的堡壘式的城池都是依山而建、易守難攻。
針對高句麗天時、地利等優勢,楊集之前也琢磨過,甚至與麾下將官進行了多次兵推演習,最後大家想到了一些針對性的武器裝備,希望用裝備來彌補自身劣勢,也許不能取到扭轉乾坤的作用,但最起碼能夠讓將士們打得輕鬆一些,不用那麼辛苦。
「坐下來再說。」楊廣現在就怕楊集提要求,別的一切都好說,哪怕要他出金山銀山,他也幹,他就怕楊集要求遼東有幾百萬石軍糧。說完,又向楊安吩咐一聲,令他去外面看著。
….
此舉既是不許外人入殿打擾、竊聽軍情,同時也是給自己創造對思索應對之策的時間,等到楊安領著殿內待命的內侍出去把風了,這才看向了楊集,見他拿出了一本奏疏逼近,頓時有些忐忑的問道:「什麼小要求?」
「與裝備有關!與人才有關。」楊集將奏疏遞給楊廣,說道:「這是我整理出來的東西,希望阿兄能夠滿足!」
【穩定執行多年的,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
而他這一回不要錢、不要馬、不要鎧甲,反而要求減少騎兵和鐵甲數量,這不是自廢武功麼?
「高句麗不是沒有像樣防禦措施的遊牧民族,他們已經吸取中原攻防戰的特點,並針對特有地形特點加以改良,一百座城池就有九十多座傍著險峻的山勢而建,對面這樣的敵人,騎兵的用處並不大。騎兵足夠就行,太多了反而會給我軍後勤製造巨大壓力、給我大隋王朝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楊集看了越來越驚訝的楊廣一眼,接著解釋道:「至於不要河曲馬,是因為河曲馬雖然力量足、速度快,但是它們不耐寒、不經餓、而且還挑食,根本就無法在嚴寒的環境下進行劇烈的軍事行動,而幷州和幽州北部的戰馬已經習慣了風霜雪雨惡劣環境,能夠適應高句麗的環境。」
楊廣理解這些,他奇怪的是楊集對這場衝突的定義好像變得不太對勁了,等到楊集說完,這才問出了心中的疑惑:「你是說打高句麗?而不是遼東?」
楊集說道:「遼東戰役與高句麗戰役,本身並沒有什麼區別,不過只是一個名字而已,用不著過於糾結。」
楊廣搖了搖頭:「名目不同,區別很大、意義也不同。」
「這個我也知道。不過我對戰役的名義,主要是出於將士們的心態來考慮的,讓將士下意識的認為這場戰鬥無論怎麼打,都合情合理。」楊集說向楊廣解釋道:「我軍兵力不如高句麗,又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誰也不知此戰打多久、打到什麼程度。把名目定為遼東戰役的話,將士們以為隨隨便便打完就完事了,一旦戰事陷入僵持,以為完成遼東戰役目標的將士的心態、士氣、意志必然大受影響,但若定義為‘遠征高句麗,,將士們心中對這場戰役也有了一個準備,無論戰事持續多久、有多麼艱難,都不會出現厭戰情緒。」
楊廣思量了一下,想想也是此理,便點頭道:「你的考慮不無道理,那就定名為‘遠征高句麗,好了。」
….
「喏!」楊集心頭有底了。
楊廣繼續看了下去,他反覆看了三遍,發現楊集所有的要求都不是漫天要價,更不是強他之難,而是朝廷能夠立刻給予的範圍之內討要一些至關重要物資、人員。
他長長的吐了一口氣,動容的向楊集說道。「有你這樣的盡心盡力、一心為我著想的兄弟,是我大隋之幸、是我楊廣之幸。所有要求,一律準了……我希望聽到凱旋歸來的訊息,更希望我到遼東之時,你已經把高句麗打得落花流水、」
楊集昂揚道:「決不負阿兄之期望。」
楊廣深深看了鬥志昂揚的楊集一眼,主動問起了令他比較忐忑的問題:「糧食呢,你又打算怎麼解決?」
「阿兄根本就用不著擔心,軍糧的事情,我已經解決得一乾二淨了。」說起這個,楊集心中是異常的得意,他得意洋洋的說道:「我今天拜訪了很多世家門閥,他們都答應把糧食運去遼東,以當地的市價賣給軍方,等我在遼東收到糧食,就把資料反饋給民部、兵部,朝廷如數給他們錢就行了。是不是很意外、是不是很驚喜?嗯?」
聽了這話,楊廣頓時目瞪口呆、毛骨悚然,過了半晌,他有些狼狽的霍然站起,十分震驚的望著楊集,聲音顫抖的問道:「驚喜個屁啊!你老實告訴我,你這是帶兵圍了人家府邸,還是劫了人家的子弟、打架人家家主的脖子?」
說到這裡,又想到世家門閥的作風,楊廣覺得肯定就是自己說所這樣子,否則的話,世家門閥哪有這麼好說話、哪裡答應得這麼爽快?
楊集聞言無語,沒好氣的說道:「我好歹也是大隋王朝的衛王、尚書令,就這麼像個打劫的劫匪嗎?真是的。」
「不是像不像的問題,你本來就是。」楊廣感到頭大如鬥、六神無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