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寧與友邦不予家奴」其實並不單獨盛行於清朝,之前的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者多少都有這種思想;而楊廣和李世民在這方面就做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前者是盡情給予東/突厥、後者則是將幾千年先進文化和技術打包給了吐蕃。楊廣生前就慘遭突厥大軍困於雁門,差點被抓去了突厥;而李世民生前雖無恙,可是吐蕃透過他的饋贈,學盡了中原王朝一切先進的技藝,然後再用屠刀來回報唐朝,終使唐朝和吐蕃的戰爭幾乎貫穿了整個唐朝。
不過現在的楊廣近墨者黑、學會了楊集的實在,比較注重本國子民和民生,並沒有把大隋物資饋贈給異族;即便他每年都給各國國君回禮了,可最後還是包賺不虧。如果某個國君、某個使臣客氣的說是仰慕中原文化,那他回贈對方《詩經》、《楚辭》、《漢賦》等藝術書;如果某些外國人說是重視宗教、想學宗教文化,那楊廣的禮物則是換成佛、道兩家經典,如果他們全國上下都避世修仙去了,那對大隋來說,無疑是百利而無一害。在針對性的送書的同時,他還會雜著諸如《儀禮》、《論語》等導人向善的書籍。
但還別說,異族君王偏偏就喜歡《儀禮》、《論語》這類;喜歡的根本原因是帝王心思共通,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君王都以江山和統治為重、都希望國民安分守己,故而這種書籍在他們心目中的價值、遠遠超過他們並不缺乏的奇珍異寶。至於信奉「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前世因今世果」的佛門思想,無疑更受異族君王青睞。
楊廣正是鑑於之前的大賺特賺,而他又知道佛法能夠透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削弱異族的尚武之風,於是毫不猶豫的答應了小野妹子學佛法、求佛經的請求。不過他那句「只是不知貴國能夠給我大隋什麼」驟然說出口,卻讓小野妹子、鞍作福利亂了陣腳。
小野妹子、鞍作福利奉聖德太子之命東渡大隋,目的是加強與大隋的友好往來,同時試圖以平等的地位和隋朝交往,只要倭國「國際地位」因為隋朝得到提升,倭國和倭國王族就能狐假虎威,震懾與蘇我氏交好的百濟、與倭國為敵的新羅。
但是聖德太子對大隋缺少足夠了解,他對隋朝皇帝的認知,僅限於「中原皇帝好大喜功,死要面子」這個層面,認為小野妹子、鞍作福利只要當面說上幾句好話,隋朝皇帝就會龍顏大悅、大賞特賞。至於換取「僧人留學」、得到「佛學」、建立好友關係的條件是什麼,他壓根就沒有考慮過。
遠渡重洋的小野妹子、鞍作福利在倭國政治權力場中,其實毫無地位,根本就代表不了倭國;他們名為倭國使臣,實際只是聖德太子的幕僚、死士,而他們帶來的僧人、學者以及禮物,同樣是聖德太子拼湊出來的私有財物。若非如此,他們此行焉能瞞得過權傾朝野的蘇我馬子?….
蘇我馬子又豈能放行?
聖德太子的考慮不充分、準備不充分,也使小野妹子、鞍作福利面對楊廣這個問題之時,一時間不知從何答起。
他們固然可以撒謊,但這種事根本就經不起考證,一旦隋朝皇帝得知真相,搞不好一怒之下支援蘇我馬子推翻王族,殺死聖德太子!
到時候,誰擔得起這個責任?
兩人的默然,使殿內文武百官開始交頭接耳、竊竊私議。
臣子們一旦有資格參與朝會,就代表他們都是聰明人,論起辦事的能力,或許高低上下之別,但是察顏觀色的本事卻是不差,他們透過小野妹子、鞍作福利長久的默然,以及緊張、焦急神情,輕易就能推斷出「倭國」是在空手套白狼,根本就沒有與大隋建立友好邦交的誠意。
然而眾人算盡一切,卻沒有料到眼前這兩人是冒牌貨。畢竟這種兒實在太荒謬了,誰能想到有人敢跑來這裡欺騙大隋君臣?
禮部尚書
楊玄感此時尤為緊張,連冷汗都冒了出來。他也看出兩人沒有誠意,然而這兩人,是他這個禮部尚書接待的,若是皇帝因此不滿,第一個倒黴的就是他。
楊廣此刻的想法和群臣一樣,並沒有往騙子這方面去想,他目光逡巡下方眾臣,將眾臣神色收入眼底,轉而又向小野妹子問道:「怎麼?難道貴國女王就是這般讓你們前來與大隋建交的?」
他語氣雖是平澹,但是小野妹子、鞍作福利心頭卻是一突兒,只覺後背滲出冷汗,小野妹子心知不能再沉默了,他暗自一咬牙,取出了聖德太子偽造的國書,雙手捧過頭頂,說道:「尊敬的大隋天子,這是敝國女王的國書,您所要的答桉,盡數寫在上面。」
「哦?」楊廣神色稍緩,示意楊安將國書拿來:「將國書拿來。」
「喏!」楊安從丹陛旁邊的臺階走下,接過小野妹子手中國書,確認沒有什麼害處,便快步回到楊廣身邊,將國呈給了楊廣。
「匹夫安敢欺聯!」楊廣開啟一看,只氣得暴跳如雷,他「啪」的一聲將國書拍在御桉之上,目光森然的看向小野妹子、鞍作福利,怒氣沖天的說道:「來呀,將這兩個蠻夷給朕拿下,打入天牢。」
「喏!」立刻有數名禁衛衝了上來,將小野妹子、鞍作福利死死的按在地上。
驟變的畫風,令大殿之內一片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