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沈法興上前幾步,向檀允說道:“請!”
檀允再向楊集行了一禮,跟著沈法興離開。
楊集讓士兵散去,然後重重的褒獎裴行儼一番,然後向‘小舅子’說道:“行儼,你這番下了大功,值得嘉獎,但高句麗重兵雲集,做著入主中原、享受榮華富貴的美夢,所以你還要努力。若你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這段時間跟著我就算是白跟了。”
一聽楊集這麼說,裴行儼頓時不樂意了,他差點就跳將起來,大聲叫道:“大王放心,在我的防區內,絕不會讓一個高句麗狗入境。”
“那好,去吧!”楊集點了點頭:“你自己小心一點。”
裴行儼的父親是裴仁基,裴仁基多年以前以儀同身份兼任漢王楊諒王府的侍衛,楊諒舉兵謀反的時候,裴仁基勸諫楊諒不要謀反,楊諒把他關進了牢裡,楊諒投降以後,楊集和楊素就把裴仁基給放了出去,楊廣感於裴仁基的忠誠,越級提拔他為護軍。
護軍是十二衛裡的將領,每衛置護軍四人,以輔佐大將軍、左右將軍,楊廣年初大規模改制的時候(前文說過),改護軍為虎賁郎將,簡稱郎將,級別和奚達景的郎將一樣,都是統御五千精兵。
至於裴行儼,則是裴矩塞過來的。
裴矩當初在張掖逗留之時,楊集提過幫裴矩帶人,然而曾經將星璀璨的裴家在“武”這方面斷層了,除了裴仁基以外,都沒有拿得出手的將才了;迫於無奈,裴矩只好把年少的族侄裴行儼塞給了楊集,希望楊集幫裴氏帶出一名將才。
“喏!”裴行儼氣勢洶洶的說完,又氣勢洶洶的走了。
看著精力十足的裴行儼,楊集深有觸感的說了一句:“年輕真好。”
“……”眾人聽著楊集老氣橫秋的口吻,盡皆無語:實際上,楊集只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他比裴行儼大不了幾歲;但是鑑於他豐富的經歷,沒有人將他當成個小夥子。
。。。。。
眾人散去,一些“大人物”跟著楊集進了官邸大廳。
坐下來後,遼州長史皇甫無逸便忍不住問道:“大王,卑職有一事不明,還望大王解惑。”
“你說吧!”楊集說道。
“乙支文德乃是高句麗的大使者、相當是我大隋的禮部尚書。像他這種級別的高官,一旦抓到,理當交給朝廷審判才對。”皇甫無逸頗為不解的說道:“卑職不理解的是:大王為何就這麼將他宰了呢?”
楊集說道:“你們不瞭解乙支文德,而據我所知,此人文武雙全、足智多謀,其才智、才華不亞於我國尚書、大將軍。況且此人能屈能伸,若他活到京城,朝廷有可能縱虎歸山。所以我乾脆就把他給宰了。”
眾人默然的點了點頭!
透過之前的表現來看,乙支文德的確是個了得的人物,重要是他乃五部之一的首領,此時他死了,他的灌奴部必將陷入一段時間的混亂,導致高元的奪權之計受到重創,最終的結果,就是讓高句麗南北對峙的格局繼續下去。
“這是其一!”楊集笑了笑,又說道:“其二,我大隋地大物博、人才輩出,只要朝廷需要,就有源源不斷的人才為國效命;而偏遠小國卻是缺乏足夠的人才,像高句麗這樣一個人口四五百萬人的國家,雖然飽受漢家文化薰陶,可是令我大隋忌憚的軍政人才,依然是寥寥無幾。只要我們殺掉一個,高句麗就會減少一個重要的人物。”
“其三、依檀允交待,高句麗已經成了南北對峙的格局,而高氏為首的南方政權大義在手,又有乙支文德等大才輔佐,使淵氏不敢有所作為。我現在宰了乙支文德,也使淵氏少個敵人。要是他們鬥起來,於我大隋百利而無一害。”
“大王想法雖好,但高句麗畢竟是一個傳承了七百多年的國家,他們有他們獨有的榮耀、運作方式;據卑職所知,高句麗以前是檀氏為首的涓奴部的天下,各部奉涓奴部檀氏為王,後來檀氏被高氏為主的桂婁部取代。”皇甫無逸沉吟半晌,又向楊集拱手道:“這兩大部雖然有矛盾、有鬥爭。可是由於高句麗南有新羅、百濟,北有我大隋和靺鞨,所以他們只要感到危險來臨,便能擱置爭議、一致對外,這也是高句麗得以傳承至今的重要原因。有鑑於此,所以卑職不太看好大王的設想。”
“所以我打算見一見淵子游!如果雙方‘誤會消除’,那麼接下來,高句麗或許會變得很精彩。”楊集笑著說道:“況且,就算失敗了,於我大隋也沒有什麼損失。”
“原來如此!”皇甫無逸恍然一笑,道:“卻是卑職杞人憂天了。”
楊集沒有接過此話,而是看了眾人一眼,沉聲說道:“淵子游權力大、威望高,在高句麗的影響力,想來也比高元高。所以檀允說的高元忌憚之事,九成是真的。而淵子游坐鎮與我大隋接壤的遼東城,所以我我決定給他寫一封信,約他到遼水冰面上會談,以此法,令他安心而退。”
“大王英明!卑職知道大王的用意了。”郝瑗眼中閃著異樣的光彩,楊集最後這番話,讓他想到《三國演義》中的一個十分精妙的故事情節。
楊集大笑道:“真明白了?”
“明白了、真明白了!”郝瑗呵呵一笑。
楊集說道:“既如此,此信就由你來寫吧!務必給我弄漂亮一點。”
郝瑗拱手道:“此事易爾,大王儘管放心。”
皇甫無逸等人聽得一頭霧水,也不知兩人在打什麼啞謎,不過見到楊集、郝瑗都沒有挑明的意思,也沒有多問什麼。
——————
(求月票、推薦票。)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