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不是我想要的後浪系,在國內做大做強那不叫本事,在全球市場受到歡迎,那才叫本事。
人,總歸是需要一點情懷的,我希望後浪系不是一家單純能賺錢的企業,還希望它能成為華夏網際網路行業影響全球的一個符號。
剛才各位的發言,有理有據,我都同意,不過,我覺得大家思維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偏於保守。
這些我都能理解,畢竟是生意,要考慮投入與產出,考慮各種風險,要考慮市場拓荒期投入資源太多,到底劃不划算。
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當然是合理的選擇。
但大家的思維還是偏向運營,而非佈局。
比如鬥音這個專案,在國內市場剛剛起步,投入了很多資金,還遠遠談不上經濟收益,現在就考慮出海,似乎很不合適。
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網際網路行業的競爭,本質上是什麼?
我覺得首先是人才。
鬥爭現階段的確不適合在海外發布產品,那麼,我們能不能以y這個平臺為基礎,籌建一個海外研發與研究的中心,先期吸引部分人才加入呢?
這種研發先行的思路,在丁冬和後浪通這兩個專案上,是否同樣可行呢?
這是大家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說白了,本質上,這是一個錢的問題,後浪系恰好不缺錢。
大家也不用擔心研發方面的提前投入,最後會打了水漂,我們不怕投入。
先期的研發投入,扣不上具體產品和應用,至少還能跟蹤全球範圍內,尤其是歐美市場移動互聯技術發展的最新動向。
同時,我們也要有投資思維,就像y這種小而美的公司,剛冒出頭的時候,我們要有人員,要有能力去分析它的價值。
覺得對我們有價值,那就花點錢連公司帶人買下來,儲備在那裡就是了。
所以,我覺得後浪系的出海方式,不一定非要是從國內本部派出一個小團隊,去某個地區或國家設立一個公司,然後招募人才,建立團隊,釋出產品,開始運營。
我們要思考,能不能多管齊下,走一條非常規的發展模式。
本質上,這就是一個早投入與晚投入的問題,反正遲早都要投入,我們又不缺錢,為何非要按部就班來?
還有一個問題,在國內市場,各專案公司的研發和運營都是相對獨立的模式,只有在營銷和財務層面,有集團這個平臺總體把控。
那麼到了海外市場拓展,各專案公司是單打獨鬥,還是相互間有一定的資源整合與共享,能不能找到一種協作機制,然後又具體如何實現,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楚老闆一席話,引得眾人沉思。
張大龍突然笑道:“還是董事長站的層面高,看得更遠,一席話令人豁然開朗,我們具體做專案公司的,沒能跳出單純從專案本身出發的思維習慣。”
章一明道:“我們剛才確實走入了一些誤區,就像董事長剛才點到的,出軍海外,本質上就是投錢,而我們後浪系恰好不缺錢,確實不能過於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