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陽完全沒想到,12月22日,冬至節的這一天,社長崔永華會拉著他一起去找部長陳維民彙報工作。
在趕去市委的路上,崔永華暗示楚陽,重點彙報就是報社原址重建大樓,以及投資幼兒園及教培專案的工作,有些話崔永華不方便說,但楚陽可以大膽說。
楚陽也無所謂,現在他反正只報社一位中層,沒有任何級別,能大膽痛陳利弊,開口說就是了。
報社的重建跟電視還不一樣。
電視臺在東街的原址,那個院子很大,地皮是電視臺自己的,據說用這塊地皮置換西山新大樓的地皮,政府還補償了電視近2000萬。
即使如此,電視臺的新大樓建設費用近4000萬,最後不是揹負了1500多萬債務。
而報社現在這個院子,佔地面積有20多畝,地皮的所有權一直在政府手裡。
這是最麻煩的地方。
光是這塊地皮,市場價就在1000萬左右,因為鼓樓街比電視臺原址所在的東街位置更好。
報社街對面就是步行街,虹陽絕對的商業中心。
政府裡面,有領導希望報社搬遷,收回這塊地皮。
前一世,報社也真搬去東江開發區,距離現在的位置近10公里,偏僻得不要不要的。
今天,一見陳維民,楚陽就陪著崔永華一起訴苦。
談起報社面臨移動互聯時代巨大的經營壓力,楚陽滔滔不絕,痛陳利弊,直言報社如果搬離市中心,不僅對職工工作生活影響嚴重,更重要的是極不利於以後的經營工作。
再者,報社要全力轉型移動新媒體時代,需要資金投入,需要有現金流支援,不要光靠著向財政申報那點補助款。
跟省內兄弟城市的報社相比,如果搬離市中心的黃金位置,未來發展極為不利,會落後於別的城市。
至於現在這塊地皮,建議政府低價轉讓給報社,並且延期付款,用報社的現金流慢慢償還就是了。
如果在原址重建大樓,投入4000萬左右就夠了,大樓建成後,一至三層用於出租,整座大樓的造價,七八年也就收回來了。
此外,如果報社職工集體入股一家公司,再與後浪傳媒聯合投向幼教培訓專案,報社的現金流很快就能達到平衡,更有底氣投資,向新媒體轉型。
同時,在轉型過程中,職工收入水平也能得到保障。
當然,轉型主要是都市報這一塊,黨報肯定能長期實現經營平衡的,因為黨報一年發行就能賺兩三百萬。
有楚陽在前面打頭,崔永華又做了各種補充,陳維民的態度,漸漸也轉變了。
楚陽當然知道,以陳維民的級別,解決報社面臨的這些難題,其實只是一件小事,是願不願意幫忙的問題。
楚陽說:“維民部長,現在的移動互聯,很容易讓人想起世紀初的PC上網時代,網際網路普及之後,網上各種言論很快就是烏煙瘴氣的,隨後才有了網管部門。
移動互聯時代,手機開始上網,很快又會出現大量新媒體,包括微博這樣的自媒體,誰都可以釋出資訊,必然會重複PC時代那些現象,甚至更為賞氾濫。
報紙是最重要的宣傳喉舌之一,移動互聯時代的輿論陣地,報社如果不去佔領,不去樹立權威形象,那就會被海量的自媒體佔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