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實在是太忙了,全鎮的事情,不論大小基本都要找他,他不點頭很多工作就沒有辦法做。現在大林山關於旅遊的, 關於工程的,關於扶貧的,關於產業發展的,關於上面各種檢查的,關於領導視察的,關於旅遊接待工作的,唐俊都要管。
但是不管多麼忙,唐俊始終把扶貧工作當成重中之重,唐俊察言觀色,大抵能夠明白秦吉春的意思,秦吉春這一次來大林山視察,或者說他來調研西北山區,一方面是為了接下來可能到來的調整做準備。
但是另一方面,老秦這個人又不希望別人對此有過多的解讀,在這樣的情形下,他還是想多看一點東西的,唐俊道:
“縣長,要不我們今天就跨越一下麂子河,看一看當年土家人走過的茶馬古道?”
大林山麂子河,在清朝年間是老茶馬古道的畢竟之路,現在渡河點的選擇還是當年那條茶馬古道的路,一路還能看到當初為了騾馬好上山而鑄成的青石臺階呢!
實際上現在大林山的幾個村因為不通公路,主要的運輸方式還是騾馬,搞扶貧的時候往山裡面運送物資,有時候鎮裡一請就是十幾匹的騾子往裡面運。
三個村,一共兩千人都在大山裡面,兩千人的生產生活物資一年該有多少?這還沒有牽扯到建築物資呢,所以說道路建設搞不好,扶貧工作很難出關鍵性的成績。
畢竟我們國家溫飽問題早就解決了,農村家家戶戶已經不缺少吃的喝的了,老百姓貧窮,主要就是居住條件比較差,人均可支配收入少,另外就是看病難,讀書難,這些問題。
要解決居住條件的問題,那就需要現代化的磚瓦結構的房子,但是不通公路,這一條就很難!像上河和下河兩個村,他們老百姓蓋磚瓦房子還是自己用泥坯燒製的,那種效率實在是太低太低了。
就算這種低效率的模式還是有很多必須建材沒有辦法自己製造,比如水泥,比如石灰,比如瓷磚等等,總之一句話,人居條件要改變,就必須要想辦法通公路。
曾經一段時間,也就是馬建國在大林山幹黨委書記的時候,他照搬照抄黃土坪的模式搞異地搬遷,指望透過異地搬遷的方式讓麂子渡這些老百姓都集中住到山外面去。
結果異地搬遷徹頭徹尾的失敗,因為老百姓搬遷到了山外面,他們將失去一切的生產資料啊,他們沒有了土地,沒有了養家餬口的根基了,他們怎麼會搬到山外面?
黃土坪紅魚村最早搞異地搬遷成功,主要是因為黃土坪的交通比較發達,老百姓可以住到村部附近,但是他們的生產可以回到自己的責任田地裡面去勞作。
而且,黃土坪還有一個優勢在於,紅魚村大力發展茶葉產業,老百姓已經不從事傳統的耕種了,他們換了居住環境之後不影響他們的生產,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因此,大林山的扶貧工作繞了一個大圈子之後,現在還是要回到原點,但是這一次唐俊對大林山的改變思路和以前又完全不同了。
大林山的旅遊現在已經搞成了,旅遊一旦成功之後,像上下河這些地方以後都可以開發成旅遊景點,上下河村的峽谷上可能要建成全亞洲最大,最高的懸索橋,另外還需要建設一條堪稱絕壁上的索道,懸索橋過人,索道運貨。
這兩個規劃一旦實施完成,這裡就是一處絕好的旅遊目的地,如果說大林山的旅遊沒有搞起來,單單這麼一個小的景點肯定不能作為一個旅遊點來開發。
但是現在已經有了大林山旅遊的基礎,像這些點都將錦上添花,就比如今天去的麂子渡,麂子河,這沿途的風光完全可以搞成一個攝影愛好者基地。
唐俊不止一次去過麂子渡和太華這幾個村,這幾個原生態的村莊雖然窮,雖然落後,但是風景和環境絕對是一等一的好。
如果能夠在麂河上架橋,將這一條路貫通,唐俊對這幾個村未來的發展是擁有很大的期許的。
唐俊和秦吉春沿途走路,一路走一路把他的這些想法和設想講出來,走到某個關鍵地方了,唐俊就讓工作人員安排歇腳,在歇腳的過程中,唐俊會就某個地方的規劃給秦吉春做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