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老朱一直在為這件事吧。
放權吧,怕被別人趁機奪去了權力。
不放吧,身為天子,他實在忙不過來。
也因此,才有了錦衣衛這種監察百官的機構。
但老朱也漸漸察覺,錦衣衛本身的職權太大,不受監督,漸漸有了尾大難掉的勢頭。
在此之前,他已經下旨要剝奪錦衣衛的緝捕審案之權,只是實行得並不徹底。
因為完全廢掉錦衣衛,老朱又不放心。
他需要人幫其監察百官。
朱允熞的密奏制度,很好的幫他解決了這個問題。
大臣所上的密奏,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秘密監督。
誰都可以向皇帝打小報告。
誰都擔心自己被人打了小報告。
如此一來,皇帝再也不用擔心大臣有什麼事瞞著自己。
他們也不敢再瞞。
因為大家都會懷疑,自己不說,別人會向皇帝透露。
誰都無法信任誰。
“不過,用皮匣直達御前,可能也有問題,要防止有居心叵測的人,在奏章中投毒或放置炸藥。”
“最好是讓小太監當著皇帝的面開啟,再呈給皇帝。”
這是未雨綢繆。
實際上,這個時代還沒有沾之就能毒死人毒藥。
更沒有觸之爆炸,或者定時爆炸的炸彈。
但朱允熞覺得,隨著自己開始編寫後世教材,提點工匠和各行各業的人員,大明的科技文明,應該會以一個騰飛的速度提升。
到時候,就有可能造出來了。
老朱點了點頭,雖然絕得並無必要,卻也對孫兒的思維縝密表示讚許。
“皇爺爺,孫兒還有幾個建議。”朱允熞脆生生的道。
“快說,快說。”老朱的激動和興奮都溢於言表,對他的建議,越發期待起來。
“第一是軍政分開,文武分制。”
歷史上大明以文制武,主要是從明仁宗開始。
在此之前,只有建文帝朱允炆當政之時,文官地位遠遠凌駕於武官之上。
但後來靖難之役,朱棣成功奪權,文官集團籌備許久的崛起掌權之路,再次被打斷。
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沒有搞以文制武。
雖然文官的地位也高,但以武將為主的勳貴集團,同樣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