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實際上,如果沒有義務教育普及,如果都不識字,則人口最多,也不存在什麼紅利,只會成為負擔。
完全不識字的文盲,甚至可以說沒有培養價值。
因為要培養他們來收稅,做會計,那太難了。
府學的學子,至少有一個堅實的基礎,他們都識字。
儘管朱允熞年僅七歲,但他走進府學,給學子們講課的時候,並沒有受到任何排擠。
這並非因為他南王的身份。
事實上,不管他身份多高,如果學識不夠,進府學講課,也是會被學子們嘲笑的。
這個時代的讀書人,都是真正的眼高於頂。
連帝王之家,都敢私下說他是泥腿子出身,沒文化。
老朱對此雖心知肚明,卻也無可奈何。
他雖然動不動就舉起屠刀,殺得這群讀書人膽戰心驚,卻也無法改變他們的思想。
老朱才迫切希望自家能出一個讀書厲害的後代,狠狠打那些讀書人的臉。
也因為如此,朱允熞才成為老朱心中的驕傲。
神童之名,早已響譽整個大明。
如果說之前兩次寫詩,還有人質疑是別人代筆,質疑是老朱“造神”。
集賢樓的即興題詩,則是徹底讓他們閉上了嘴。
誰不知道南王殿下有驚世之才?
誰不知道南王殿下詩詞天賦天下第一?
他來給學子們講課,自然沒有人敢質疑。
不過,讓學子們想不到的是,朱允熞今日來講課,講的並不是詩詞歌賦,而是複式記賬法。
“本王已向奏請朝廷,先行在應天府成立稅務所,專管徵收商稅事宜。”
“此事與尋常八股科舉要求大不相同,本王決定先期從你們當中,挑選人才,擔任僚員。”
這句話一說出來,下面的學子們頓時來了興趣。
讀書是為了啥?
科舉是為了啥?
不就是為了做官嗎?
雖說在老朱手下當官,屬實是有點慘,但還是有無數的人前赴後繼,搶著參加科舉,以求謀得一官半職。
現在能有一個機會,不用去考舉人,考進士,就能直接當官,除了極個別自視甚高,一定要謀一個“正途”出身的少數天才,誰還不願意呢?
現代稅制是非常複雜的。
要在大明建立起符合未來時代發展的新型稅制,首先需要的,就是培養稅收人才。
朱允熞本來並沒有將這個作為重心,他要處理的事情非常多,比如儘快發明定裝彈,再比如製造寶船出海等等。
畢竟,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也是基於一定的生產力水平。
沒有相應的生產力水平,很多看似很美好的制度,都是空中樓閣。
但理想和現實總有區別,眼下他要站穩腳跟,首要解決的,還是將加徵商稅的事,快速落實,辦好。
故而,培養相應的稅收人才,就成了當務之急。
要不然,放任那些衙門的人去下面按原來的老辦法收稅,好事都能辦成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