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的地圖上來看,不算正在進行戰爭西歐和巴爾幹半島,以及尚處於中立的東歐,前的德意集團已經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
拿下整個北歐三國之後,德國政府可謂是意氣風發,對於接下來的戰爭也充滿了自信。
接下來應該對哪發起戰爭呢?
德國首相研究了許久的歐洲地圖,最終在各將領驚訝的目光,將手指指向了歐洲西北部的那個龐大的島國,英國。
是的,德國計劃直接對英國發起進攻,來熄滅法國堅決抵抗德國的火焰。
按照德國首相的原話:“法國的希望在於英國,如果沒有英國的支援,此時的法國應該早已經投降。
法國原本已經倒下了,他們現在又站了起來。英國人只需要急於法國不斷的援助,那些看不清局勢的法國人就會激動不已的繼續進行這場戰爭。
但如果英國被摧毀,法國就將喪失一切希望。到那時,德國將成為整個歐洲和巴爾幹的主人,所以我們必須要消滅英國。
各位,現在是時候了。讓我們結束這場戰爭,將歐洲的戰火引向英倫三島,並且消滅這個近百年曆史以來,一直主宰和制衡歐洲的罪魁禍首吧!”
如果說之前的德國還將希望寄託在英國能夠看清局勢提出和平的話,那麼現在的德國,就已經將英國視作最大的敵人,並且盡全力要擊敗英國。
德國政府也深切的明白,如果無法擊敗英國,他們很難結束這場戰爭。縱使法國失敗了,英國仍然能夠繼續封鎖德國,這對德國來說是致命的。
在德國首相的堅持之下,德國參謀部很快制定了關於攻打英國的計劃。為了情報保密,這次進攻計劃被德國內部稱為“海獅計劃”,並且交由德國空軍主要執行。
問題來了,既然是進攻英國,為什麼會交由德國空軍執行呢?
其實這份海獅計劃的內容也能說明。
根據海獅計劃的規定,自1937年2月17日開始,德國空軍將對英國展開瘋狂的空中進攻,並且根據空中進攻所取得的成果,來確定對英國的具體登陸時間。
德國人的態度也很明確,首先透過空軍大量轟炸英國的重要設施,削弱英國在海岸線的防守。
為什麼德國將希望全部寄託在了空軍的身上呢?因為在這份海獅計劃的具體內容制定之前,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向首相保證,德國空軍只需要最多四天的時間,就能夠像戰勝波蘭那樣戰勝英國。
讓戈林之所以這麼自信的原因,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裡,德國已經建造了大量的飛機。
加上可以從義大利調集的飛機數量,這次進攻英國人,德國最多可以動員3500架飛機。
這樣的飛機數量已經很多了,甚至都超過了德國人曾經在法國所動用的飛機總量。
超過3500架飛機進攻英國,對英國人來說,同樣也是非常大的考驗,這也是戈林的信心來源。
2月17日當天,又有超過1000架德國飛機在德國佔領區起飛,並且徑直的飛向英國海岸線。
不過這些飛機的目標並不只是英國本土,還有那些位於英吉利海峽的護航和巡邏艦隊。
目前飛機對於軍艦的威脅還是很大的,德國人也正是想憑藉著數量如此龐大的飛機,儘可能對英國人的艦隊造成一定的損傷。
好巧不巧的是,這裡負責巡航的有一架英國人的航空母艦,並且正好和德國空軍撞上。
在英吉利海峽上空,上千架德國飛機和上百架英國飛機展開了激烈的較量。
雖然最終德國飛機取得了勝利,但雙方的戰損比幾乎相差不大。德國空軍損失了170多架飛機,英國人損失了140架飛機。
這樣的進攻從2月17日開始,一直持續到三月初的時間。
英國人發現德國人的目的之後,也暗中聚集了大量的飛機隨時應對德國的襲擊,並且請求法國和澳大拉西亞的支援。
澳大拉西亞對於英國本土也是非常重視的。英國本土安全,就代表著歐洲戰場不會太過糟糕。
如果英國本土都有危險的話,則代表著歐洲戰場的局勢很有可能被德國人掌控。
為了防止這樣的局面出現,動用大量的空軍支援英國是很有必要的。
好訊息是,澳大拉西亞在歐洲投入了近千架飛機,加上法國人的飛機,倒也能湊出超過1500架飛機,幫助英國人抵禦德國人的進攻。
而英國人方面,他們建造飛機的速度其實是不遜色於德國的。
不過因為英國殖民地遍佈世界各地的原因,英國本土的飛機數量只有2000多架,並且還分散在各地進行駐紮。
真正能夠調動的飛機數量只有1000多架,就算加上澳大拉西亞和法國支援的飛機數量,其實也是落後於德國人的。
但英國人面對德國空軍的多次挑釁,並沒有選擇倉促應急,而是穩紮穩打,等到合適的機會再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