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英國和俄國之間的矛盾,讓會議僵持了接近半個月的時間。
但最終,在1937年2月2日,《君士坦丁堡海峽公約》新鮮出爐,並且在許多媒體的見證之下,八國代表正式簽訂了這份公約。
這份經過英國和俄國之間互相妥協的公約,內容倒是也沒有那麼偏頗。
根據這份海峽公約的規定,在戰爭期間,如果土耳其為非參戰國,將禁止所有參戰國家的軍艦進入君士坦丁堡海峽。
同時,各國應當派遣代表對君士坦丁堡海峽進行管控,禁止超過1萬噸的各國民用船隻透過君士坦丁堡海峽。
如果土耳其處於參戰狀態,土耳其可以自行管理軍事坦丁堡海峽,各國無權干涉。
從字面意思來看,對於各國還是比較公平的,英國和俄國都沒有吃太大的虧。
但實際上,明顯佔便宜的仍然還是英國人。
首先,除了俄國和土耳其這兩個中立國家之外,其他的國家都是英國的盟友。
讓這些國家派遣代表駐紮在君士坦丁堡海峽,明面上是管控透過君士坦丁堡海峽的各國民用船隻,實際上是監管英國的敵人,也就是德國,義大利,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船隻。
雖然看起來允許一萬噸以下的民用船隻通行,但這些船隻透過君士坦丁堡海峽也會記錄在案,以英法澳為首的同盟國軍事集團自然會接到情報。
如果確定這樣的民用船隻運輸的是德意比較稀缺的物資,那英法澳也能組織軍艦進行襲擊,破壞德國和義大利的物資進口。
君士坦丁堡海峽的問題解決了,但英國代表並未著急離開君士坦丁堡。
因為接下來,關於拉攏土耳其上同盟國戰車的事情,才是英國人最為重視的事情。
因為根據新簽訂的君士坦丁堡海峽公約,如果土耳其能夠加入英國人這邊,土耳其就能自行決定君士坦丁堡海峽的問題。
有著英國人的幫助,土耳其完全可以將俄國和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封鎖在黑海,這其實也相當於達成了英國人一開始的目的。
當然,如果沒有做好和俄國人翻臉的準備,英國人是不打算徹底封鎖俄國艦隊的。
但在此之前,封鎖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艦隊,確保德國和義大利不會獲得來自海外的資源,這才是英國人想要做的。
不過話說回來,德國和義大利似乎也沒有太多的海外資源可以獲得。
非洲幾乎是英法的地盤,除此之外也就是西班牙,葡萄牙和比利時佔據了一定規模的殖民地。
但這三個國家當中,真正有可能向德國出口物資的,或許也就只有西班牙了。
不過西班牙在非洲的殖民地並不多,他們所能提供給德國的幫助其實也不是太大。
再看亞洲,亞洲範圍內唯一有可能大力幫助德國的,或許就是同為列強和盟友的島國了。
但問題是,島國此時的局面可不太好,甚至本土都已經被澳大拉西亞封鎖。
雖然暫時也沒有太大的風險,但島國的運輸艦隊想要透過印度洋向德國和義大利運輸物資,未免有些天方夜譚。
大洋洲自然不用多說,澳大拉西亞是當之無愧的霸主,並且和英法是盟友,自然不可能向德國運輸物資。
北美洲也幾乎被英法澳三國統治,德國在這裡沒有任何影響力。
唯一有可能的其實是南美洲。畢竟南美洲的國家比較多,各國之間彼此牽制,難免會誕生什麼意外。
特別是德國能夠提供一定的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還有大量的資金的情況下,難免會有南美國家運輸一定的物資出口給德國。
英法對於這樣的情況,自然早已經料到。
在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和北海,英法艦隊都已經部署了大量的巡邏艦隊。
除此之外,甚至就連西班牙的海岸,都會遭到英法的監管。如果真的確定有來自南美的艦隊和西班牙大量貿易,英法也不會在意西班牙這個連列強都不是的國家。
甚至英法都已經做好了西班牙也參戰的準備,但讓人沒想到的是,西班牙確實緊密加強了和德意的聯絡,但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向英法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