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讓俄國在波羅的海的海岸線從原本綿長的上千甚至數千公里,一下子減少到了可憐的不到200公里。
僅剩的海岸線有著曾經沙皇俄國最重要的城市,也是擁有首都地位的聖彼得堡。
但自從現在的俄國掌權之後,首都不僅被搬遷到了莫斯科,聖彼得堡也被迫改名。
雖然波羅的海艦隊並沒有被除名,但波羅的海艦隊的待遇確實已經不如黑海艦隊和遠東艦隊,從原本的俄國三大艦隊之首已經變成了三大艦隊之尾。
黑海艦隊的問題也不差多少。黑海周邊的環境相當複雜,本身也是一個距離大洋數千公里之遠的內陸海。
從黑海出發想要前往大西洋或者印度洋,就必須得經過君士坦丁堡海峽,愛琴海,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或者蘇伊士運河。
從沙俄帝國開始,俄國就對君士坦丁堡和君士坦丁堡海峽夢寐以求。但可惜的是,放眼俄國數百年曆史,君士坦丁堡海峽一直沒有被俄國掌控,黑海艦隊也一直面臨出海難的問題。
相較於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俄國的遠東艦隊其實情況要好上很多。
遠東艦隊的駐地海參崴是怎麼來的暫且不提,但海參崴確實是俄國三大港口中環境相對較好的了。
但從地形中也能看出,海參崴位於小日本海,目前幾乎被島國的所有領土範圍所包圍。
這也是俄國和島國關係不太好的原因,俄國好不容易在遠東找到一個不凍港(實際是半不凍港),但這個港口幾乎被島國封鎖,想要出海仍然要面臨類似黑海艦隊的問題。
好在島國相較於君士坦丁堡那邊,無疑是實力最弱的那一方,俄國遠東艦隊雖然遭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想要出海還是不困難的。
正因為俄國黑海艦隊的出海難問題,才讓俄國對君士坦丁堡如此重視,甚至不惜以會議上唯二的中立國的身份,在其他國家紛紛敵視的情況下,還要參加這場會議。
1937年1月14日,英國,法國,澳大拉西亞,俄國,希臘,南斯拉夫,土耳其,阿爾巴尼亞等國在君士坦丁堡正式參加了會議,並且商談在戰時對於君士坦丁堡和君士坦丁堡海峽的處理辦法。
對於各國軍艦透過君士坦丁堡海峽的問題,爭論是比較激烈的。
當然,其中最主要的爭論,就是英國和俄國關於對君士坦丁波海峽的封鎖問題了。
俄國當然是不願意被君士坦丁堡海峽封鎖的,但英國人也想牢牢的掌控著君士坦丁堡海峽,這其實是有著一定的矛盾的。
不過放眼望去,參加會議的國家除了土耳其之外,全部都是英國人的盟友,這其實也能表明到底誰才是這場會議的決策者。
俄國代表主張應當封鎖君士坦丁堡海峽,任何參戰國的軍艦不得透過。黑海和愛琴海沿岸的國家可以透過君士坦丁堡海峽,但要受到噸位的限制。
這樣的提議英國人自然不能接受。
俄國也是黑海沿岸國家,這麼做對俄國人來說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反倒是英國本身,作為參戰國家,並且是非黑海和愛琴海沿岸國家,軍艦會被禁止進入君士坦丁堡海峽。
為了防止俄國加強在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的地位,英國人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都是堅持非黑海沿岸國家和黑海沿岸國家在此問題上的平等權利。
換句話來說,英國代表直接的表示,雖然俄國是黑海沿岸國家,但英國也理應享有和俄國一樣的權利。
同時,英國人提出了,戰時各參戰國可以自由透過軍士坦丁堡海峽,如需封鎖海峽,必須經過參加會議的各國超過65%的投票同意。
英國人這樣的提議對俄國人來說有些耍流氓了。
畢竟參加會議的各國除了土耳其之外,全部都是英國人的盟友。英國和英國的盟友就佔據六票,也就是75%的比例。
這也代表著,英國人想要達成65%的投票是很簡單的,英國也可以肆無忌憚的封鎖君士坦丁堡海峽。
但俄國就不同了。俄國能夠拉攏的國家很少,甚至大機率只有自己一票。
這不就相當於,討論了半天,君士坦丁堡海峽還是落入了英國人的掌控嗎?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援!
日萬第6/10天,今日已更3000/10000,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