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月開始,澳大拉西亞和島國的戰爭就陷入一種比較微妙的階段。
島國海軍龜縮在港口,並不敢出來和澳大拉西亞海軍決戰。這導致島國強大的陸軍根本毫無作用,他們沒有辦法出島,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對澳大拉西亞形成威脅。
澳大拉西亞也樂得這麼做。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組織大量的空軍轟炸島國,並且轟炸的目標只有島國那些大規模的城市,比如鼎鼎大名的長崎,廣島,大阪,名古屋和東京等等。
一方面是為了擾亂島國國內的秩序,同時儘可能破壞島國比較重要的工業和其他設施。
另一方面,如此頻繁的轟炸島國的大城市,也有訓練更多的空軍部隊的目的。
按照澳大拉西亞目前的飛機生產速度來看,目前的優秀飛行員數量已經明顯不夠。
想要快速獲得足夠的優秀飛行員,讓他們多執行一些作戰任務是很有必要的。
正好,轟炸島國國內的大城市就可以作為安全性比較高的任務,交給那些經驗比較少的飛行員去執行。
太平洋戰場相較於歐洲戰場來說,明顯就要沒意思的多了。
如果不是澳大拉西亞並不想這麼早結束戰爭,恐怕島國人此時已經可以考慮該以什麼樣的條件投降了。
目前的澳大拉西亞總共動員了110萬軍隊,其中有大約30萬軍隊投入到了歐洲戰場,20萬軍隊投入到了太平洋戰場,剩下的60萬軍隊均位於本土。
加里曼丹作為澳大拉西亞勢力範圍內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所提供的兵員是最多的,軍隊總人數已經突破150萬。
其中有30萬軍隊位於歐洲戰場,20萬軍隊位於太平洋戰場,還有接近百萬軍隊正在訓練中,隨時可以投入戰鬥。
菲律賓的軍隊規模要差一些,但也已經高達80萬人。菲律賓在歐洲投入了20萬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也投入了20萬軍隊,還有40萬軍隊正在菲律賓進行訓練。
這也代表著,只要澳大拉西亞願意,隨時可以組織200多萬的軍隊進攻島國。
而這還只是目前的軍隊人數,無論是澳大拉西亞還是加里蒙丹亦或者是菲律賓,動員情況都沒有達到自身的限制。
在極限情況下,加里曼丹和菲律賓兩個國家就能夠提供上千萬的軍隊,再加上澳大拉西亞數百萬的軍隊,軍隊人數碾壓島國是沒問題的。
當然,在不發動大規模總攻的前提下,軍隊人數再多也沒什麼用,反而還會增加軍費的負擔。
對阿瑟和澳大拉西亞來說,就這樣和島國玩空戰才是最划算的方法。
島國和澳大拉西亞不一樣,他們的軍隊林林總總加起來甚至已經超過了澳大拉西亞勢力範圍內所有軍隊的總和,這也代表著相當高昂的軍費預算。
這麼拖下去,就算島國的軍隊沒有被擊潰,他們的經濟和後勤也承受不住如此龐大的消耗。
甚至說白了,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承受住數百萬軍隊所帶來的軍費消耗。
別看現在英法還在大量動員著軍隊,他們所依靠的是國家的底蘊,殖民地的不斷輸血以及北美洲各國家財團的幫助。
德國雖然沒有殖民地和國外財團的幫助,但德國本身的工業規模還是很強的,再加上接連吞併了波蘭和奧地利帝國,以及比利時荷蘭這樣的二三流國家,勉強也能撐得住。
阿瑟能夠放心和島國人進行消耗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目前澳大拉西亞的軍事科技正在迅猛的進步當中。
戰爭爆發之後,澳大拉西亞的軍事科技研發預算直接翻了個倍,部分比較重要的軍事科技預算甚至翻了3到5倍。
雖然這代表著極其高昂的軍事科技研究費用,但軍事科技進步的速度也是日新月異。
1936年12月27日,在舊的一年即將結束之際,阿瑟也迎來了戰爭爆發以來最重大的好訊息,導彈研發的進步。
眾所周知,之前澳大拉西亞的導彈序列是鴿式導彈,目前研發已經有接近五年的時間。
時隔五年之後,澳大拉西亞終於迎來了新的導彈科技,那就是赫爾曼巡航導彈。
所謂巡航導彈,主要以巡航狀態在稠密的大氣層內飛行,也被稱作“飛航式導彈”。
巡航狀態指導彈在被火箭助推器加速後,主發動機的推力與阻力平衡,彈翼的升力與重力平衡後,實現近於恆速、等高度飛行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單位航程的耗油量最少。其飛行彈道通常由起飛爬升段、巡航(水平飛行段和俯衝段組成。它依靠噴氣發動機的推力和彈翼的氣動升力維持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