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歐,數十萬德國軍隊正在進攻北歐三國,因為已經到了冬天的原因,進攻是有些遲緩的。
在西歐,超過200萬德國軍隊正在和英法澳軍隊打的有來有回。法國人已經根據圖爾建立了防禦陣線,德國人想要突破這道防禦陣線,還是需要更長的時間的。
在巴爾幹半島,數十萬德國軍隊正在進攻南斯拉夫。雖然他們已經拿下了匈牙利,並且有著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兩個巴爾幹國家作為盟友。
但南斯拉夫和希臘本身的實力也能夠媲美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再加上英國人的干預,短時間內想獲得勝利也是不可能的。
雖然看起來在這三處戰場德國人都具備優勢,但也僅僅只是具備優勢而已。德國人想要在任何一處戰場解決這場戰爭,都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
而此時的德國最缺的就是時間,這對於德國人來說,似乎是一個無解的命題。
更重要的是,德國軍隊看起來強大,但他們在短時間內已經沒有充足的儲備兵力了。
德國在三處戰場已經投入了300多萬的軍隊,再加上需要大量的軍隊鎮守佔領區,400多萬可作戰兵力已經所剩無幾。
要知道,德國已經累計動員了接近600萬的軍隊,這對於戰前德國7000萬出頭的人口來說,已經是相當可怕的規模了。
德國人想要在三處戰場獲得更大的優勢,就必須動員更多的軍隊投入戰爭當中。
但如果繼續動員軍隊的話,對德國來說也是相當可怕的消耗和損害。
而且,現在動員的軍隊肯定沒有之前動員的軍隊精銳。真正比較適合動員的兵員,早已經被德國人所動員。
此時動員的新軍,在軍事素質方面已經相較於上一批下降了一個層級,組建出來的軍隊戰鬥力肯定也比不上之前的軍隊。
這就類似於島國的甲乙丙師團一樣。最先組建甲種師團作戰力肯定最強大,經過軍事化訓練的後備兵員所組建的乙種師團戰鬥力也能夠得到保障。
而那些沒有經過太多軍事化訓練的,甚至是從普通的民眾直接轉變成士兵的丙種師團,他們的戰鬥力自然比較差。
而且對目前的德國來說,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新兵的戰鬥力,而是在他們動員新兵的同時,英法也在大量招募著軍隊。
和歷史上相比,英法是要更加強大的。強大在哪裡呢?當然是瓜分美國之後,所獲得的人口和工業。
雖然五大湖共和國目前處於中立狀態,但因為自身領土被英法澳勢力範圍全面包圍的原因,五大湖共和國想要對外貿易,就只能透過英法澳三個國家。
而這三個國家均處於同盟國,這也代表著五大湖共和國實際上是偏向同盟國一方的。
帶給英法的改變,就是英法在這場戰爭中都擁有更大的戰爭潛力。
美國所分裂成的幾個國家,都具備一定的工業規模。這些國家不僅能為英國和法國生產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工業產品,也能夠成為英法資金的來源。
之前也提到過,完整的美國已經是工業和經濟最強大的國家。
雖然被分裂成多個小國家,但這些國家的經濟還是相當不錯的,也能夠給英法提供相當的助力。
在這一點上,澳大拉西亞所佔據的兩個國家就略有不如了。雖然加利福尼亞的經濟也還算不錯,但對於澳大拉西亞已經沒有太大的幫助了。
西海岸聯合王國自然不用多說,這個國家的經濟能夠保證自己國內的發展就已經很不錯,根本沒有辦法對外經濟輸出。
但再看英法所佔據的地區,經濟狀況要比澳大拉西亞佔領區好上不少。
特別是英國人所控制的紐約,這可是美國最繁華的大都市,所擁有的原本的美國財團多不勝數,英國人能夠獲得的資金自然也會很多。
當然,這些美國範圍內的財團自然也不可能平白無故的贈送給英國資金。
英法所能夠獲得資金的方式,其實就是透過大量借貸的方式,從北美洲的財團獲得足夠的資金。
相較於歷史上,這樣的方式對英法來說無疑更加安全。雖然東海岸的經濟特別發達,但美國東海岸的這些國家都不是太強大,就算能夠對英法的經濟造成影響,也不太可能會對英法產生威脅。
但歷史上的美國可就不同了。美國本身是一個統一併且很強大的國家,控制了歐洲的經濟之後,自然就可以影響英法的政策。
當然,英法所控制的這些國家,除了給英法提供足夠的資金之外,還能為英法提供足夠的兵源。
完整的美國人口已經和俄國處於同一水平,雖然被分裂成了多個國家,但英法所佔據的國家人口都是比較不錯的。
英國所控制的範圍內,東海岸聯合王國的人口高達1600萬人,弗吉尼亞王國的人口同樣高達14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