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分地區包括漢諾威、圖林根、大半個薩克森和馬格德堡地區,總人口高達1000多萬。
這也是英國和澳大拉西亞爭搶的原因,誰要是能控制這擁有千萬人口的地區,自然也能壓榨出更多的利益。
法國人的胃口也很大。
法國人想要佔領萊茵蘭南部的摩澤蘭地區,也就是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以北,同時還想要佔領整個南德意志和法蘭克福地區。
澳大拉西亞對此的反應只有一個,那就是嘲笑法國人的太過天真。
英國人允許澳大拉西亞佔領包括魯爾區在內的大量的德國土地的真正原因,一來是他們根本無法阻止澳大拉西亞佔領這些地區,二來是他們明白就算澳大拉西亞佔領了這裡,註定也無法吞併。
而且澳大拉西亞無法對歐洲產生太過深遠的影響,歐洲的霸主仍然是英國。
但法國可不同。要是讓法國佔領瞭如此廣袤的土地,法國會忍住成為歐洲霸主的誘惑嗎?
法國人想要佔領的德國土地上擁有超過2000萬德國人口,其中的摩澤蘭和福騰堡地區更是直接和阿爾薩斯接壤。
按照英國人的秉性來說,英國政府是怎麼也不可能同意讓法國佔領這麼多的地區的。
再加上法國的實力早就衰弱了,目前的法國雖然也能算得上是列強,但和英澳之間已經有著太大的差距。
不管是英國反對還是澳大拉西亞反對,亦或者是兩個國家一起反對,法國都不可能拿到如此廣袤的地區。
這也代表著,對於各國佔領區的劃分,只需要解決英國和澳大拉西亞的爭論就行。
最終還是澳大拉西亞方面選擇了退讓。
其實也不算是退讓。畢竟澳大拉西亞已經在北歐和波羅的海方面佔了大便宜,在人口並不多的漢諾威和圖林根地區進行退讓,也不會影響澳大拉西亞在歐洲的戰略部署。
經過了幾天的商討,三國佔領德國的局面也就正式形成。
法國佔領的是萊茵河以東,法蘭克福以南的德意志地區,其中薩爾布呂肯是直接割讓給法國的,其他地區以駐軍的形式進行軍事佔領,直到確保德國不會發動下一次戰爭。
萊茵河兩岸,威悉河以西的土地被澳大拉西亞軍事佔領。不過澳大拉西亞外交代表在據理力爭中也拿到了不萊梅的軍事掌控權,倒也算不上多虧。
威悉河以東的大片德國領土被英國人佔領,其中自然也包括德國的首都柏林。
不過,英法澳的軍事佔領不會干涉德國本土的內政,但會監管德國的軍事力量。
而且,三國對各自佔領區的德國財產擁有優先處置權。德國政府具體賠付的賠款和需要移交的財產則要根據之後大會議所商定的具體賠款規模來決定。
總的來說,這場會議英法澳三國都有收穫,德國也避免了本土四分五裂的可能。
損失較大的只有一個國家,那就是俄國。英法澳明顯已經成為另一個利益集團,這個利益集團完全將俄國排斥在分蛋糕的行列之外,俄國除了賠款之外,將無法獲得其他的所有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