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德國割讓領土的部分,這就不得不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剩下的領土範圍了。
作為一戰後已經被割了一刀的國家,德國能夠繼續割讓的土地實在有限。
而且說到底,英法澳三個國家中能夠有效吞併德國土地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正在躍躍欲試的法國。
英國和澳大拉西亞並不和德國直接接壤,就算拿到了德國的土地,也註定無法將其變成本土。
為了不讓法國人佔到太多的便宜,英國和澳大拉西亞達成了協議,約定德國總割讓的土地面積不得超過德國現有本土的15%,同時應當以駐軍為主,來有效應對德國恢復元氣後的復仇可能。
首先是德國需要割讓的土地。
但澤自由市、東普魯士地區直接併入波蘭,波蘭將建立王國政府,並且成為中歐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基爾運河以北全部割讓給丹麥,基爾運河由英法澳三國共同管理。
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以北的薩爾布呂肯割讓給法國,這也是法國在這場戰爭後能夠拿到的唯一的土地。
波西米亞和波蘭之間的西里西亞由波蘭政府託管20年,20年後舉行公投,決定整個西里西亞地區的去留。
除了割讓的這些土地之外,整個德國將分成三份被英法澳三國駐軍。
關於各國駐軍的地區和具體的分配,其中的爭議是比較大的。
剩下的德國本土仍然廣袤,誰能掌握其中面積更多,經濟更加發達的地區,就代表著能在這場戰爭中獲得更多的利益。
對於這樣的利益爭奪,英法澳三國可以說是絲毫不讓。
此時誰也不顧在戰爭中並肩作戰的默契,三方外交代表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拼盡全力為自己的國家爭取更多的利益。
首先是澳大拉西亞提出的方案,大致是以德國內部的幾條河流分界。
易北河以西,紐倫堡以北的土地為澳佔區,易北河以東的所有德國領土為英佔區,法蘭克福以南,萊茵河以東的土地為法佔區。
這樣的分配分別將魯爾區、柏林和慕尼黑三個重要的地區分配給三個國家,還能達成澳大拉西亞佔領魯爾區的計劃。
但英國和法國明顯不認可這樣的提議。
特別是法國人,他們對於魯爾區也是虎視眈眈的,並不接受自己只佔領慕尼黑和南德意志地區。
英國人雖然接受西澳東英的劃分,但更希望將兩國佔領區的分界線變成威悉河,而不是更靠東的易北河。
威悉河和易北河都是德國自南向北的兩條河流,但易北河位於漢堡到馬格德堡一線,已經相當靠近柏林。
而威悉河整體位於德國中西部,沿岸城市是不萊梅和埃爾福特,明顯更加靠近西部的魯爾區。
英國和澳大拉西亞關於兩國佔領區分界線的爭議,其實就是關於中德地區,也就是漢諾威到馬格德堡一線地區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