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選擇了在東線部署包圍圈,在西線就只能被迫選擇戰略收縮的方式來應對英法澳三國的進攻。
戰略收縮就代表著必須要被迫放棄法國北部的大片土地,甚至就連巴黎也要拱手讓給法國人。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法國人對於巴黎是非常執著的。如果要和法國人在巴黎死磕的話,至少要牽制德國超過200萬的兵力。
這對現在的德國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別說200萬軍隊了,哪怕是100萬軍隊也是完全拿不出來的。
於是乎,像奧爾良、巴黎、亞棉和蘭斯這樣的法國城市都在德國人放棄的名單當中。
雖然打算要放棄這些城市,但德國人可不會白白的送給法國人。相較於這樣這些城市重新交給法國人,德國人更希望透過手段讓英國或者澳大拉西亞佔領這些城市,甚至找機會挑撥同盟國英法澳三大列強之間的關係。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德國軍隊決定暫時堅守圖爾到奧爾良一線的防線,對諾曼底地區的英法澳軍隊採取逐步退讓的策略。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法國的主力軍隊均位於圖爾和奧爾良防線以南,諾曼底登陸的軍隊大部分是英國和澳大拉西亞的軍隊。
如果讓在諾曼底登陸的這支軍隊佔領了巴黎和亞眠等地區,英國人會不會完整無缺的交出這些城市那可就不一定了。
除了制定進一步戰略收縮的計劃之外,德國西線的軍隊也逐步將主力轉移到比利時和盧森堡一帶。
比利時境內的堅固要塞還是很有作用的,用來防禦的話,也能拖延英法澳軍隊進攻的速度。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比利時和盧森堡境內擁有大量的當地人。
如果英法澳不顧一切的轟炸比利時和盧森堡,難免會引起比利時和盧森堡流亡政府的不滿,甚至激起比利時和盧森堡人敵視英法澳的態度。
但如果不轟炸這些地區,德國在這些地區的防線會變得異常堅固。如果沒有空軍的騷擾,光靠陸軍的堅守的話,拖個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是完全沒問題的。
這就相當於將選擇權完全交給了英法澳。不管是哪種選擇,都不會讓英法澳的進攻變得那麼順利。
之所以在比利時和盧森堡境內組建防線,其中很重要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德國的魯爾區。
沒辦法,魯爾區作為德國的工業心臟,在位置上位於整個德國的西部,並且相當靠近邊境。
魯爾區距離比利時和荷蘭的路程,可要比距離德國的首都柏林近得多。如果將比利時和荷蘭拱手讓給英法澳的話,英法澳就能夠從這些地區組織進攻,並且以極快的速度到達魯爾區。
本土還在的德國還是能嘗試著反抗一下的,但如果本土都已經被佔領的話,德國又拿什麼去贏得這場戰爭呢?
從1939年3月開始,在諾曼底登陸的英法澳軍隊驚奇的發現,對德國軍隊的進攻突然變得順利了許多。
往常需要奮戰好幾天的陣地,現在只需要幾波衝鋒就能夠拿下。雖然也要死傷相當一部分士兵,但攻克陣地的難度相較於之前來說是下降了幾個檔次的。
雖然英法澳軍隊並不明白德國方面發生了什麼,但這樣的事情明顯是好訊息。
藉著德國人出問題的機會,諾曼底登陸的軍隊很快就對整個諾曼底發起了進攻,並且只用了幾周的時間就完全佔領了諾曼底全境。
再往後,收復巴黎,攻克特魯瓦,進軍亞眠,北上里爾就變得理所當然。
甚至在法國人自己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情況下,法國軍隊就在三月份收復了巴黎。
當然,與其說是法國軍隊收復了巴黎,倒不如說是法國軍隊跟著英澳軍隊一起進入了巴黎。
因為在進攻巴黎的整個過程中,法國人出的力很少,甚至可以說沒有。
整個巴黎的德國駐軍加起來也不超過一萬人,在英澳空軍的接連不斷的轟炸下,很快讓駐紮巴黎的這支德國軍隊選擇北逃。
巴黎就這樣被收復了,這是英法澳軍隊和三國政府,以及大部分歐洲民眾怎麼也沒有想到的。
雖然當時德國攻佔巴黎也很容易,但巴黎也不應該這麼輕鬆就被收復啊。
這也讓幾乎所有國家的政府和民眾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德國內部出現問題了,讓德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兵力防守巴黎這麼重要的城市。
聽到這樣的訊息,最興奮的並不是英法澳三個國家,而是接連取得莫斯科和蘇達林格勒兩場重大戰役勝利的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