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是有的。
但對於目前的德國來說,又能拿出多少的兵力和武器裝備來支援東歐戰場呢?
德國政府所頒佈的最新動員政策確實武裝了更多的軍隊,目前德國軍隊的總數量已經無限接近900萬人。
要知道,這可是在德國承擔了數百萬傷亡的前提下,還能保持的恐怖的軍隊規模。
換句話來說,德國在這場戰爭中總動員計程車兵數量已經超過千萬,也是僅次於俄國的第二個士兵人數超過千萬的國家。
但這900多萬計程車兵分散作戰在各地,不管是西歐,北歐,東歐,亦或者是南歐,德國軍隊都無法掌握優勢。
東歐戰場出現問題之後,德國政府緊急抽調了國內剛剛完成訓練的一支集團軍群前往支援。
這支集團軍群的人數大約40萬,士兵的來源參差不齊。年齡最小計程車兵甚至只有15、16歲,年齡最大計程車兵已經超過了50歲。
從這方面也能體現出目前德國政府的艱難。雖然看起來維持了相當龐大的軍隊,但實際上卻是靠著所有德國人的付出才實現的。
就算德國最終能夠贏得這場戰爭,對於德國來說也不見得是一場勝利。
德國政府也清楚40萬的軍隊已經無法對東歐戰場形成影響。但沒辦法,北歐和西歐戰場也需要德國政府的支援。
北歐戰場暫且不提,目前整個挪威已經完全被解放,瑞典的大半領土,包括芬蘭的南部沿海地區也都已經在英法澳的掌控當中。
德國駐紮在北歐的數十萬軍隊也早已經從丹麥地區撤離,前往低地加固防線。
負責在巴黎駐防的集團軍群根本無力承擔大量法國軍隊的進攻,畢竟英法澳軍隊的進攻是四面八方的,光靠一個方向的防禦陣地是根本擋不住的。
德國人本來依託著盧瓦爾河建立了一道堅固的防線,可以確保法國人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攻克陣地。
但大量的英法軍隊選擇在諾曼底地區登陸之後,德國人辛苦修建的防線就基本成了擺設。
要知道,這些防禦陣地可都是為了防禦來自南方的法國軍隊的進攻,自然不會太多考慮北面地區。
畢竟北面地區仍然掌握在德國人的手中,總不能主動的防備自己人吧?
但自從英法在諾曼底地區登陸之後,這些登陸的軍隊就很有可能直插整個諾曼底地區來到德國人的防禦陣地。
面對著這樣的威脅,德國軍隊要是還能安穩的守在防禦陣地中,那就奇了怪了。
為了防止防禦陣地中的軍隊被英法包圍,德國人先是把布列塔尼地區的駐軍全部派送到諾曼底地區進行防守,並且在比荷盧地區增派了更多的駐軍。
這麼做有個好處,如果英法軍隊選擇不顧一切的從諾曼底地區穿插到德國陣地,那麼兩邊的德國軍隊可以直接攔斷這支軍隊的退路,實現中捉鱉的目的。
就算英法軍隊穩紮穩打的進攻諾曼底,兩邊的駐軍也可以加固兩側的陣地,拖延英法軍隊的進攻速度。
本來按照這樣的防禦部署,再加上國內時不時的物資和兵力支援,可以確保西線的德國軍隊撐住很長時間。
但東線的德國軍隊潰敗之後,這樣穩定的局勢也就發生了變動。
本來要前往西線支援的德國軍隊只能選擇支援東歐,畢竟相較於還算穩固的西歐防線,東歐的戰場才是真正的危險。
但這也讓原本不缺物資和兵力的西歐戰場出現了問題。法國人的進攻可是不間斷的,雖然沒有想象中的猛烈,但德國軍隊每天的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不是一個小數字。
短時間內或許還能穩住,一旦長時間得不到德國政府的援助,防線內的德國軍隊也就只能選擇後撤。
蘇達林格勒戰役結束之後,英法澳也就面臨了新的選擇,那就是到底打不打。
沒有過多猶豫,三國軍隊紛紛選擇了藉此機會進攻德國。
畢竟德國和俄國的消耗都已經到達了較高的水平,也基本滿足英國和澳大拉西亞的戰略計劃。
要是讓戰爭再拖下去的話,對英法本身來說也是一種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