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學習德國首相和墨索里尼的行為,不斷的壓榨義大利軍工企業的產能的話,義大利軍工企業飛機和坦克的產量至少也能翻倍,這已經超過目前法國的產能了。
不過這也怪不了法國,畢竟法國北部最精華的地區被德國佔領了好幾年的時間,北非殖民地還被德國和義大利的軍隊肆意破壞,對工業的影響自然是極大的。
相較於義大利來說,西班牙就沒有那麼強的軍工生產能力了。在西班牙繳獲的武器裝備大多都是步槍和火炮機槍這些,西班牙自己的軍工企業很難去生產那些先進的飛機和坦克,哪怕有著德國和義大利給的圖紙,他們仍然只能每年生產三位數的飛機坦克。
三位數的飛機坦克能做什麼呢?在龐大的歐洲戰場,三位數的飛機坦克甚至不足一天的戰役消耗。
時間很快的來到了1938年12月末。
在新的一年快要來到之際,歐洲各國政府此時的心情可謂是各不相同。
此時最彷徨無助的應該就是義大利和西班牙人了。目前的同盟國正在對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戰爭責任進行清算,等到戰爭徹底結束的時候,也就是向所有戰爭的罪魁禍首追責的時候。
在最終的責任劃分沒有確定之前,西班牙和義大利政府將一直處於比較焦慮的狀態。
因為同盟國的最終意見將直接決定這兩個國家的命運,要麼繼續統一,要麼被分裂和佔領。
相較於彷徨無助的西班牙和義大利政府來說,此時的北歐三國流亡政府,心情那可謂是要好上太多了。
在英法澳的幫助之下,挪威流亡政府已經成功的回到了挪威的首都奧斯陸,並且廢除了德國人在挪威所制定的一切政策。
這還沒完,為了表示對英法澳的忠心,挪威國王回到挪威的第一件事就是徹底清算德國所扶持出來的親德派政府,並且通通換上了親近同盟國的人選。
當然,進攻北歐其實也有大學問的。
因為在波羅的海周邊,除了德國之外,還有挪威,瑞典,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和丹麥等幾個國家。
目前除了重新復國的挪威之外,剩下的國家仍然處於流亡政府狀態,國內的一切都被德國人接管和控制。
雖然地中海沿岸被德國吞併的國家都不是太強大,但也好歹是一個被承認的國家。
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除了波蘭之外全部都是君主制,這對於英國和澳大拉西亞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
也正因為如此,關於這些國家到底應該投靠和親近誰的問題,也就成了英國和澳大拉西亞之間互相爭奪的目標。
從目前的世界發展來看,戰後的世界各國政治體系應該分為三大型別,分別對應著英國和澳大拉西亞這樣的君主制、法國那樣的民主制和俄國那樣共和制。
伴隨著民主制度的美國的滅亡和法國的衰弱,目前這一制度的國家已經基本喪失了爭奪世界霸主的權利。
僅剩的君主制和共和制國家有資格爭奪霸主的也就剩下英國,澳大拉西亞和俄國。
其中英國和澳大拉西亞都屬於君主制,天然的會吸引這些君主制小國家的投靠。
畢竟這些君主制國家的統治者也不傻,如果投靠政體明顯不同的俄國,他們的國家或許會穩定,但他們的王位可不一定會穩定。
而手下招搖吶喊的小弟越多,在已經成立的聯合國家和整個世界局勢上的話語權也就越大。
特別是在和平時期,支援的國家越多,也就自然而然的站在了正義的那一方。
畢竟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要少數服從多數的。
當然,少數服從多數也不是絕對的真理。
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因就是因為多數的那一方實力更加強大,少數者面對多數者沒有反對的可能。
這一原理在世界局勢中同樣也適用。如果那個少數者是一個特別強大的國家,而多數者只是一些不太強大的中小國家,那麼,少數服從多數也就只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