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此時的戰爭來說,戰爭的推進速度已經不是單純的國力能夠決定的了。
如果真的要比較國家綜合實力的話,德國明顯弱於英國,更不要說面對英法澳俄四大列強的圍剿了。
讓德國之所以撐住這麼長的時間,甚至還在戰爭前期佔據一定優勢的原因,其實就是英法澳俄四個國家之間的相互忌憚和佈局。
但凡英法澳俄四個國家團結一點,德國可能連一年的時間都堅持不了,就會在四個國家的圍攻中灰飛煙滅。
但可惜,想要看到英法澳俄不顧一切的聯合在一起,除非德國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四國的聯合,但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二戰初期能夠看到體現各國之間裂痕的一幕,那就是德國軍隊在進攻法國軍隊的時候,英國軍隊往往會在一旁看戲,法國軍隊快要潰敗的時候才會上前支援。
法國軍隊也是一樣的道理。雙方對於彼此之間的支援並沒有傾盡全力,甚至彷彿後世的996員工那樣,大部分時間是在摸魚應付差事。
各國確實都想打敗德國,但和打敗德國相比,以怎樣的方式打敗德國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不至於破壞盟友的進攻,但稍微進行拖延還是能做到的。巴黎之所以快速被德國人攻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英國和澳大拉西亞在戰爭中沒有傾盡全力。
而法國之所以能夠堅守圖爾防線,也和英國以及澳大拉西亞在法國潰敗之後的出手有關。
自從義大利投降之後,那些因為國土被德國佔領而不得不組建流亡政府的國家,此時紛紛著急的求見英國和澳大拉西亞代表。
雖然他們的流亡政府被各國所承認,但他們所在國家的實際秩序卻掌握在德國人的手中。
如果不提前做好準備的話,就算將來打敗了德國人,重新掌握國家政權的也不一定是他們。
要知道,德國此時已經佔領了接近半個歐洲,全面控制了瑞典,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比利時,荷蘭,丹麥,奧地利等國家。
這些國家的流亡政府想要在戰後恢復自己對國家的控制,就不得不求助此時國際上話語權最高的兩個國家,英國和澳大拉西亞。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成立一個類似於一戰世界聯盟的組織也就變得很有必要,並且成了各國會議的發展趨勢。
1938年6月,透過超過30個國家代表投票,以100%的透過率成立了一項決議,那就是有關成立聯合國家。
這個新的組織被命名為聯合國,寓意著所有反對德國戰爭的國家聯合體。
新成立的聯合國的總部暫時設立在夏威夷,這裡也是戰爭最不可能波及到的地方之一。
關於聯合國的成立,英法澳是達成了一定的妥協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將俄國排除在外,並且拉攏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地區和國家。
關於聯合國各機構的組建和部署,相關的會議進行的很快。
聯合國設立三大常任理事國,分別為英國,法國和澳大拉西亞。和之前的世界聯盟一樣,常任理事國擁有非同一般的權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那可以否決一切的一票否決權。
如果要增加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必須要取得聯合國所有國家超過75%的投票同意,再加上所有常任理事國的點頭同意才能增加。
一旦有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了一票否決,就代表著任何國家想要成為常任理事國的進度會被直接終止。
很顯然,這樣的機制就是為了將俄國排除在外,儘可能的減弱俄國對全世界的影響力。
在聯合國的某些機制上,阿瑟也借鑑了後世的世界機構,爭取將新的聯合國變成更加完善的世界聯盟。
雖然三大常任理事國權力很高,但常任理事國基本不處理聯合國的事務。
負責處理聯合國事務的是由所有聯合國成員選舉出來的委員會和一個理事國。
雖然看起來這樣的選舉方式是十分公平公正的,但清楚世界局勢和格局的都知道,所謂的公平選舉其實一點都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