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導致英法不得不進行更多的妥協,否則,他們無法得到來自澳大拉西亞的更多支援,也就無法進行自己所設定好的計劃。
圖爾的商談進行了三天的時間,最終英法澳達成了一定的妥協。
首先是新的一年的作戰計劃,為了儘早結束戰爭,英法澳三國預計將投入550萬軍隊對德國發起全面反攻。
全面反攻分三個戰場,首先是法國戰場,法國將出動235萬軍隊,配合英國的95萬軍隊和澳大拉西亞的85萬軍隊,組成超過400萬士兵的龐大軍隊。
法國戰場將會有三個進攻方向,分別是北上反攻巴黎,東部進攻義大利以及南部攻入西班牙。
毋庸置疑的,反攻巴黎將會是法國戰場最主要的進攻選擇,光是法國人投入的軍隊就高達180萬,再加上英國和澳大拉西亞的軍隊,反攻巴黎的英法澳軍隊總和將超過250萬,這一規模是遠超德國在巴黎附近的守軍的。
其次是進攻西班牙。西班牙位於地中海西部,地理位置對於英,法,澳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威脅的。
再加上有著西班牙源源不斷的物資支援,讓北非地區的協約國軍隊在法國殖民地肆意馳騁,法國人對此苦不堪言。
在北非的這支協約國軍隊還嚴重的影響了法國殖民地的徵兵進度。目前至少有50萬殖民地士兵被阻攔在西非和中非,法國在北非殖民地的各種設施也被德國和義大利軍隊破壞的不成樣子。
進攻西班牙的軍隊大約120萬人。其中法國投入軍隊35萬人,英國投入軍隊55萬人,澳大拉西亞投入軍隊30萬人。
雖然人數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多,但英法奧三國所湊齊的足足120萬軍隊,也足以對抗西班牙的軍隊了。
畢竟這個國家在二戰之前還經歷了一場內戰,而且總體的人口不多,上百萬軍隊對西班牙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更何況,等到北非戰場逐漸穩定之後,位於北非的大部分軍隊也是要反攻西班牙的。
英法澳三國在北非投入的軍隊僅次於法國戰場,人數大約120萬左右。這支軍隊英國人是主力,佔據了軍隊總人數的六成,大約70萬人左右。
而法國和澳大拉西亞計程車兵就比較少了,法國士兵大約20萬,澳大拉西亞士兵大約30萬人。
第三個戰場就是巴爾幹戰場。不過相較於法國戰場和北非戰場來說,英法澳對巴爾幹戰場計程車兵部署都沒有太大的意願。
畢竟從巴爾幹的位置來看,這裡已經能夠影響到德國的南部地區,也是德國軍隊重點防範的地區之一。
更何況,這裡還有著德國為數不多的小弟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其中羅馬尼亞還擁有德國非常稀缺的石油資源。
在這樣的情況下,進攻巴爾幹的難度遠遠超過進攻義大利和西班牙,未免有些得不償失。
更重要的是,俄國的烏克蘭地區和巴爾幹地區相鄰。要是英法澳三國派遣軍隊進攻巴爾幹的話,豈不是代表著是在主動的為俄國人減輕壓力嗎?
一來英法澳都不願意看到俄國減小傷亡,二來進攻巴爾幹半島的難度確實很大,不如留給俄國人自己去慢慢啃。
反正現在的利益分配已經正在進行,就算俄國人意外的打下了巴爾幹半島,在英法澳三國的聯合壓力之下,俄國人也不可能吞下太多的資源和土地。
也正因為如此,在英法澳所制定的新的一年作戰計劃中,巴爾幹戰場投入的軍隊只有30到40萬,其中澳大拉西亞軍隊就佔據了25萬以上。
當然,除了這投入作戰的550萬軍隊之外,英法澳三國還要準備至少200萬的預備部隊。
根據和英法達成的協議,英國和法國將準備大約150萬的預備部隊,澳大拉西亞只需要準備剩下的50萬預備部隊即可。
雖然看起來澳大拉西亞需要投入200萬的作戰部隊,但只需要保證其中的一半是澳大拉西亞士兵就能夠完成英法的要求。
畢竟英法此時軍隊的狀況也不比澳大拉西亞好上多少。特別是法國軍隊,目前已經能夠看到大量的黑色殖民地人口,身著制式法國軍裝的黑色土著走在法國的街頭,那種怪異感甚至讓很多法國人表示不如不來。
也正因為英法澳三個國家比較離譜的軍隊比例,看起來下一年的進攻要動用550萬的主力部隊和200萬的預備部隊共計750萬的軍隊,但實際上能有300萬是英法澳的正規部隊就已經很不錯了。
其中至少有450萬是三國的殖民地部隊,殖民地部隊的戰鬥力和紀律與本土正規部隊完全是兩個級別,這750萬軍隊所能爆發出的戰鬥力也值得商榷。
讓澳大拉西亞答應出動200萬軍隊的原因,當然是英法在利益方面進行一定的退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