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21日,澳大拉西亞的軍事行動正式開始。
島國在人口方面比澳大拉西亞多得多,如果戰爭一旦進入僵持階段,對澳大拉西亞來說會多不少不必要的損失。
因此,在戰爭計劃的制定中,阿瑟就要求參謀部儘量減少傷亡,並且儘快結束這場戰爭。
參謀部所給出的作戰計劃,由大約80萬軍隊對島國九州島發動進攻,搶灘登陸長崎和鹿兒島。
剩下的220萬軍隊向大阪,名古屋至東京一線發動進攻,並且儘可能吸引更多的島國軍隊駐防。
從這份計劃中就能夠看出,澳大拉西亞的進攻將主要集中在長崎,大阪,名古屋和東京等島國重要城市。
要知道,島國本身就是一個地少人多的國家,這種重要城市的佈防肯定也是最嚴密的。
那麼問題來了,澳大拉西亞為什麼要集中進攻這些必定會有很多島國軍隊佈防的城市呢?
其實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儘可能集中島國的軍力,並且實施毀滅性的打擊。
是的,不管島國人有沒有做好準備,阿瑟可是早就計劃好在這場戰爭中動用原子彈的。
不管是哪座城市,只要聚集了大量的島國軍隊,都在澳大拉西亞核打擊的範圍當中。
至於核打擊會不會帶給所在城市島國民眾大量的傷亡,這也在澳大拉西亞的考慮範圍之內。
在投放原子彈前一天,澳大拉西亞將會以外交警告的形式警告島國政府撤離民眾。
至於島國政府會不會聽,那就不是澳大拉西亞該考慮的事情了。
至於戰後島國政府和澳大拉西亞的關係,那也完全不需要考慮。因為在這次戰爭之後,島國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為了不引起島國政府的懷疑,在完成最終的原子彈轟炸之前,澳大拉西亞這邊的進攻仍然是真實的。
這也代表著,不管是土著軍隊還是澳大拉西亞軍隊,註定會在這場戰爭中誕生不小的傷亡。
不過這也並非完全是一件壞事。國家的傷亡越大,就證明在這場戰爭中受到的傷害就越大。稍微施加輿論影響,這就變成了澳大拉西亞這場戰爭中的付出。
要不然,等到戰後歐洲各參戰國通通面臨數百萬甚至上千萬軍民傷亡的時候,澳大拉西亞這邊的軍民傷亡加起來都不足百萬,那未免有些太過特殊。
和島國互刷傷亡是最可靠的辦法。因為可以憑藉著強大的空軍和海軍控制島國軍隊的攻勢,達到控制傷亡的目的。
如果是在歐洲戰場的話,但凡出現任何差錯,德國軍隊可不會手下留情。
面對著這支恐怖的德國軍隊和德國軍隊所創造出的誇張的戰績,哪怕是澳大拉西亞軍隊,也不得不以更加慎重的態度去面對。
7月21日當天,澳大拉西亞對九州島的進攻率先展開。
九州島的重要城市只有一個,那就是位於島國本土最西部的長崎。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城市同樣也是美國投放原子彈的城市,只不過沒有第一次投放原子彈的廣島那麼出名。
不過這也正常。長崎目前只是一座人口只有25萬不到的小城市,相較於名古屋和東京這樣的大城市來說,長崎只能算是鄉下。
但正是在這樣一座人口只有不到25萬的城市周邊,卻部署了接近20萬的作戰軍隊。
並且不只是長崎,九州島從南到北,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著大量的駐軍,重要的機場和軍事重地也有著許多駐軍的存在。
全面總攻發動的當天,有超過3000架飛機飛向島國本土,其中有接近1200架飛機是澳大拉西亞的轟炸機。
這些轟炸機攜帶著大量的炸彈前往島國本土,並且重點關照了長崎,廣島,大阪,名古屋和東京等城市。
最開始島國人還以為這只是像往常一樣的轟炸,但等到天空中密密麻麻的飛機抵達東京之後,島國人才發現了問題所在。
澳大拉西亞這根本不是一次尋常的轟炸,看起來更像是發動全面總攻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