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一批新式子彈被運送到了歐洲巴爾幹戰場,歐洲各國之間的戰爭儼然變得更加殘酷。
各國撕破臉皮之後,紛紛使用原本所禁止的禁忌武器,唯一目的就是對敵人造成更大的殺傷。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各國發動戰役所承擔的傷亡更加巨大,死傷人數也在節節攀升。
更重要的是,德國人在其中嚐到了甜頭。他們很快發現了敵人子彈設計的奇妙之處,並且大規模運用在了自己的武器裝備上。
德國人大量運用更加具備殺傷力的武器之後,作為德國進攻的主要目標,俄國人就成了那個承受一切的角色。
在德國和俄國的進攻中,大量的武器被運用在了進攻斯摩稜斯克當中。這場會戰德國人出動了接近80萬兵力,負責防守維捷布斯克和斯摩稜斯克的俄國軍隊也有50萬以上。
雙方投入了超過130萬的軍隊進行這場攻防戰,戰果那是慘烈兩字完全形容不了的。
德國方面,在這場戰役中損失超過20萬人,還有數百輛坦克和上百架飛機被摧毀。
俄國人就更慘了,好不容易調動的預備役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駐防的50萬軍隊只有不到十萬人撤離到了後方的莫斯科。
1937年6月3日,德國南部集團軍群成功攻克基輔,完成了自己初期的主要攻勢。
在此之後,南部集團軍群兵分兩路。第一路沿著東北方向北上莫斯科,和中部集團軍群會師。
第二路沿著河流南下,目標是佔領整個烏克蘭地區並且將戰線推進到蘇達林格勒。
至於德國北部集團軍,目前也已經包圍了聖彼得堡,並且攻克了周邊的盧加和諾夫哥羅德。
從東歐戰場的形勢來看,德國軍隊可謂是一片大好。俄國軍隊節節敗退,哪怕俄國已經動員了數百萬軍隊的兵力,也仍然無法阻擋德國軍隊的進攻。
更重要的是,從德國發動突襲到現在,德國軍隊的損失只有不到40萬,差不多隻有一個集團軍的兵力。
而俄國人這邊就慘的多了。之前幾乎全軍覆沒的西方面軍再加上其他幾路的損失,光是死亡人數就已經超過了百萬,總傷亡已經接近200萬。
在戰爭爆發前信誓旦旦的保證德國軍隊沒有膽量進攻俄國的蘇達林,此時也只能瘋狂的調動士兵組建莫斯科防線。
莫斯科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已經處於俄國東歐地區的中心。因為莫斯科的重要性,俄國軍隊已經退無可退了。
再往後除了蘇達林格勒之外,幾乎沒有德國城市能夠擁有臨時首都這樣的能力。
如果損失了莫斯科,不僅會打擊俄國軍民抵抗的信心,同樣也會打擊俄國政府的影響力。
從6月5日開始,俄國軍隊就調動了兩個集團軍群的兵力來保護自己的首都莫斯科。
媒體也在不斷的刊發著新聞報道,各種關於“俄國雖大,但我們的身後就是莫斯科。”的言論不斷的發表,目的就是讓俄國民眾能夠更加堅定的支援這場戰爭。
好訊息是,德國人並不打算立即攻克莫斯科。
佔領了斯摩稜斯克之後,德國軍隊並未著急東進,而是向南佔領了羅斯拉夫爾和布良斯克等城市,將俄國軍隊徹底逼退到大後方。
如此一來,南部集團軍群前往莫斯科的道路也被打通,德國人的目的也顯而易見,那就是想要湊齊三大集團軍群共圍莫斯科。
俄國的危機局面讓俄國政府徹底看清了局勢,至少他們對於自己不再是那麼盲目自信。
除了積極組建莫斯科防線之外,俄國政府也頻繁聯絡英法,要求英法在西歐戰場吸引德國軍隊的注意力,最好能夠牽制一批德國軍隊回援。
英法此時想牽扯德國軍隊的注意嗎?其實還是想的。
但問題是,德國和義大利的軍隊在突尼西亞和阿爾及爾的行動,讓法國人沒有絲毫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