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建艾爾湖運河的時候,就是按照寬44米,深11米的規範建造的,最大可以容納3.5萬噸以下的超級鉅艦通行。
因為澳大拉西亞海軍建造計劃中已經全面取消戰列艦的原因,目前所建造的最重的航空母艦也只是帝國級航空母艦的3.13萬噸標準排水量。
這也代表著,澳大拉西亞的所有新式軍艦都可以透過運河前往艾爾湖,這裡將會是澳大拉西亞海軍最安全的場地。
不過很明顯,至少對於現在的澳大拉西亞來說,這片安全場地基本不會發揮作用。
因為澳大拉西亞在飛機方面的成就,極大程度的加強了澳大拉西亞航空母艦的戰鬥力。
根據海軍部門的大概預測,目前澳大拉西亞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哪怕是碰到了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也仍然有的一拼。
如果是撕破臉皮的死戰,澳大拉西亞太平洋艦隊甚至有希望憑藉著導彈的優勢,將皇家海軍的本土艦隊消滅。
這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果了。雖然英國人的艦隊遍佈全球,本土艦隊也只是皇家海軍中相對較強的一支分艦隊。
但問題是,澳大拉西亞也不只擁有太平洋艦隊這一支艦隊,還擁有印度洋艦隊和本土艦隊共計三支艦隊。
考慮到澳大拉西亞在海軍方面的投入並不多,目前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已經相當令人意外了。
英國皇家海軍之所以如此強大,除了英國人每年投入的皇家海軍的大量真金白銀之外,還有英國人在海軍發展中所擁有的上百甚至數百年的底蘊。
再看看澳大拉西亞,立國到現在也就37年的時間,這相當於在海軍方面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
如果不是阿瑟並不打算將大量的資金浪費在海軍上,恐怕澳大拉西亞有資格和大英帝國競爭世界最強海軍的稱號了。
確定艾爾湖運河的建造計劃很有成效之後,阿瑟也算是徹底放下心來。
當初這項讓阿瑟投入了大量資金的建設專案,可是吸引了國內外許多媒體的注意。
要是這項建設完全失敗的話,雖然不至於對阿瑟的地位造成衝擊,但對於聲望來說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影響。
阿瑟雖然對名聲並不在意,但既然已經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銀,自然是想要取得一番成績的。
更何況艾爾湖運河計劃一旦成功,帶給澳大拉西亞的改變絕對不止一星半點。光是那些改善的土地面積,就足夠讓其他國家眼紅了。
更重要的是,目前的澳大拉西亞已經完全不缺土地,對於戰後利益的訴求也需要進行一定的改變了。
經過改善後的澳大利亞就已經是可以容納數億人口的龐大土地,再加上紐西蘭,新幾內亞,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等大型島嶼,澳大拉西亞這些土地可容納的人口至少高達5億人以上。
當然,這裡所提到的可容納人口可不是最大限度的可容納人口,而是綜合一系列居民生活要素之後,所測算出來的大概數字。
如果要算整個帝國人口的最大容納限度的話,這一限度至少也要突破10億人。
不過話說回來,阿瑟也根本沒想過把國家的人口提升到如此龐大的數字。哪怕到了現在,經歷了37年的漫長髮展,澳大拉西亞的人口也不過只有4681萬左右。
別說5億10億的了,哪怕是一億人口的大關,恐怕也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去慢慢累積。
當然,還有一種比較取巧的方式,那就是在戰後迅速確立世界霸主的地位,然後透過發達的經濟和先進的科技不斷的吸引移民,透過移民的方式快速增加人口。
但對於阿瑟和澳大拉西亞來說,這種方式已明顯已經成為下策。
後世的美國也差不多是這種方法,不算國內人口的自然增長,只算每年的移民,人口增長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但問題是,這樣的人口增長資料固然喜人,但對於國家的安全和穩定來說,就明顯是一個隱患了。
後世的美國之所以還穩定,美國本身強大的實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但這樣的穩定只是暫時的,問題仍然沒有被解決。
一旦美國不再強大,到時候各種問題就會蜂擁而至,以一種極快的速度瓦解這個龐大的國家。
阿瑟也正是明白這一點,在國家人口突破4000萬,基本抹平和列強國家的差距之後,就不再對外大量吸引移民。
在早期,澳大拉西亞每年的移民數字高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其中俄國人就佔據了一半。
但現在,每年的移民數字保持在30萬以下,並且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的高素質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