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5月25日,悉尼領地總督府和市政府聯合對外發出公告,將在悉尼維多利亞街修建一棟超過381米的超級大廈,並且將其名字命名為王國大廈。
整座大廈預計耗資4500萬澳元,王國政府、王室和悉尼領地各出資1500萬澳元。
僅僅是這則剛剛公佈的訊息,很快就吸引了大量悉尼市民甚至是市外民眾的關注。
雖然悉尼這樣的大城市高樓大廈很多,但高達381米的大廈這也算是第一次。
耗資4500萬澳元,這樣的財政預算十分誇張,甚至能夠建造差不多五艘戰列艦了。
不過轉念一想,這棟大廈對於悉尼的知名度和商業提升是巨大的。等到大廈建成之後,整棟建築將成為悉尼的標誌之一,所帶來的回報或許會遠遠超過投入。
因為出資的三方全部是官方,民眾們對於大廈的質量和工程安全還是非常相信的。
甚至已經有人開始討論大廈建成之後,約個日子去大廈頂層觀看整座城市的風景了。
和阿瑟預料的沒有太大的區別。在悉尼的王國大廈計劃被公佈之後,墨爾本政府也很快將自己的大廈建設計劃提交到了維多利亞州政府,然後彙報到了阿瑟這兒。
看著墨爾本政府所提出的絲毫不遜色於王國大廈的建設計劃,阿瑟揉了揉皺著的眉頭,有些頭疼的看向維多利亞州州長馬克斯·伯克霍爾德,沒好氣的質問到:“不是不支援墨爾本對悉尼發起衝擊,但問題是,墨爾本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途徑,而不是一味的仿照悉尼的發展建設。
王國大廈之所以受到政府的重視,並不是因為它是一棟381米高的大廈。
真正的原因是其對於悉尼的地標性,這是一棟真正的地標性建築,相當於悉尼對外的外名片。
如果墨爾本再建造一座規模差不多的大廈的話,地標性不就減弱了嗎?
我希望墨爾本能建造屬於自己的城市地標,而不是單純的為了追趕,只是將王國大廈的規模和設計仿照一番。”
對於阿瑟來說,悉尼和墨爾本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果能夠全面發展的話,阿瑟當然是願意的。
目前政府對於澳大利亞城市的打造,也是基於悉尼,墨爾本和聖阿瑟堡的三角區。
墨爾本作為曾經澳大利亞地區的最大城市,目前雖然稍稍落後悉尼一頭,但發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
根據政府的預計,在1932年之前,墨爾本的人口就有希望突破300萬人,成為澳大拉西亞第二個人口破300萬的城市。
這還沒完。因為悉尼和墨爾本對於周邊城市的帶動,在這兩座城市周圍,其實已經有著大大小小的城市拔地而起,拱衛著這兩座最璀璨的明珠。
借用後世的話語來說,悉尼城市群,墨爾本城市群和聖阿瑟堡城市群,也代表著整個澳大利亞東部的發展狀況。
這三座城市剛好是呈三角形分佈的。在這周邊,差不多就是整個澳大拉西亞最繁華的地區,也聚集著整個澳大拉西亞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
說實在的,澳大拉西亞的人口限制了這些城市的發展。
不說別的,只要人口再翻一倍,阿瑟就有信心和任何一個國家對抗,坐穩世界霸主的寶座也完全不成問題。
毫不誇張的說,經過完全整合後的澳大拉西亞,可以自豪地稱作被上帝眷顧的國家。
發展工業所需要的煤礦和鐵礦多不勝數,百年以內最重要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氣也擁有大量的分佈。
除此之外,土地總面積,適合開墾的耕地面積,還有各種資源都位居世界前列,說是被上帝眷顧真的毫不誇張。
也正因為如此,阿瑟對於各州的發展還是比較放心的。哪怕各州州長碌碌無為,憑藉著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礦產資源,保持經濟水平的穩定增長還是完全沒問題的。
不過話說回來,在澳大拉西亞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州的成績就算再差,也絕對差不到哪去。
讓維多利亞州長重新拿出一份可行的切合實際的建設方案之後,阿瑟就示意維多利亞州長退出去了。
對於墨爾本所提出的照本宣科的大廈建設方案,阿瑟實在沒有太多的興趣,也完全沒有必要在兩座不同的城市修建差不了太多的大廈。
王國大廈這種規模的大廈,第一棟算是奇蹟,第二棟只能說是高一點的建築物了。
墨爾本想要在這方面趕上悉尼,就必須得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東西。
如果連這點概念都不清楚,那阿瑟也要考慮什麼時候更換墨爾本市政府的官員了。
對於阿瑟來說,悉尼和墨爾本這兩座城市的市長還是比較重要的。
雖然聖阿瑟堡已經成為首都,但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和重要的海運港口仍然是悉尼和墨爾本這兩座城市。
再加上之前的佈局中悉尼擁有太多的工業,讓這兩座城市在任何時候的重要性都不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