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英法所控制的土地,要麼是經濟繁榮的紐約州,要麼是石油工業和棉花種植業比較發達的德克薩斯州,總之各有優點。
不過,貧瘠的地區也是有貧瘠的好處的。
至少相對來說,彼得和喬治的統治會更加穩定,不用擔心太多的本土勢力會對自己的統治造成威脅。
像紐約和德克薩斯那樣的大州,內部的資本家和其他的本土勢力縱橫交錯,想要統治那些地區,就必須得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在送別喬治之前,阿瑟交給了喬治一項任務,那就是儘可能利用西海岸聯合王國龐大的面積和肥沃的土地,大力發展農牧業。
趁著西海岸聯合王國地廣人稀,此時進行大規模農場式農業是很容易的。分配到每一個農民身上的土地是很多的,只要土地連成一片,就有利於機械化的發展。
在農業方面大量採用機械化,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的產量,同樣還能節省投入在農業方面的人力。
戰爭眼看著就要爆發了,此時多種糧是沒有壞處的。除了用作國內的消耗之外,還可以少量出口到國外,來換取一定的外匯收入。
這些糧食可以出口到美國東海岸,那裡人口更多,可種植區域卻更少。
甚至還能在戰爭中吸引更多的移民,但這一切就得靠喬治自己去操作了。
喬治離開之後,澳大拉西亞正式進入戰備狀態。
對於預備役人數,阿瑟進行了一定的擴張。所謂的預備役,就是在戰爭爆發或者國家進行動員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形成編制,並且具備一定戰鬥力的部隊。
目前澳大拉西亞的軍隊總人數大約為62.6萬人,擁有135.2萬預備役,以及接近200萬可招募士兵。
這也代表著,極限狀態下,澳大拉西亞至少可以組建超過400萬的大軍。
當然,如果真的不顧一切,這一數字還能無限增長。
但在阿瑟的計劃下,澳大拉西亞最多投入的軍隊也就400萬了。如果超過這一數字,就算戰爭能夠勝利,也會對澳大拉西亞各行各業造成巨大的打擊。
戰爭所產生的傷亡,也會讓人口規模銳減。到那時,澳大拉西亞將徹底喪失世界霸主的競爭力,只能坐視俄國或者其他國家的崛起。
好在,有著菲律賓和加里曼丹這兩個僕從國,倒也不缺人的來源。
極限狀態下,菲律賓就可以提供接近200萬軍隊。而加里曼丹就更加誇張,如果不顧一切,加里曼丹的人口至少可以提供500萬到700萬的軍隊。
這麼算起來,澳大拉西亞在理想狀態下,最多能夠指揮超過1300萬的軍隊。
這樣的軍隊規模已經堪比一戰兩大軍事集團投入戰場的兵力了,如果還不能打贏二戰的話,那隻能證明隊友並不想贏得戰場。
在戰爭的準備中,阿瑟最為重視的,就是各類武器的戰略儲備了。
過去了一年之後,澳大拉西亞的輕武器數量已經提高到了:274萬支步槍、2.4萬挺機槍、2.7萬門各口徑火炮、15.5億發子彈、4700萬發炮彈、220萬套步兵裝備、2200萬枚手榴彈。
重武器方面,倉庫停放著超過2250輛克倫威爾I輕型坦克、1255輛T31中型坦克和827輛T31A重型主戰坦克。
這還是坦克製造廠沒有進入全力生產時的速度。但凡進行三班倒加班加點的生產,第一年的坦克產量就可以突破6500輛每年。
再加上不斷的擴充坦克製造廠的規模,澳大拉西亞也可以輕易達到英美在二戰中的工業盛況,年產坦克超過萬輛。
最後就是飛機了。第六代軍事飛機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之後,終於宣佈透過測試,並且正式進入生產。
去年飛機的製造速度並不快,年產量大約只有1200架左右。
但因為只是第六代軍事飛機投入生產的第一年,這樣的生產速度也可以理解。
隨著時間進入1936年,阿瑟對於皇家飛機制造廠的要求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將飛機的生產速度翻三倍,至少提升到年產量3600架以上。
實在不行,等到戰爭爆發之後,波音公司和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也可以代為生產第六代軍事飛機。
這兩家公司已經掌握了噴氣式發動機的技術,只要對生產線進行緊急改裝,在短時間內實現生產第六代軍事飛機也並不困難。
畢竟第六代軍事飛機的所有技術都掌握在皇家飛機制造廠的手中。只要對波音和道格拉斯公司公開這項技術,他們就能夠實現對第六代軍事飛機的生產。
到那時候,三家公司開足馬力,不顧一切的生產,飛機的年產量將不遜色於任何國家。
32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