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德國方面,他們已經集結了超過200萬軍隊,再加上義大利蓄勢待發的上百萬軍隊,完全可以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裡,像波蘭那樣閃擊奧地利帝國。
等奧地利滅亡之後,局勢就變成了英法VS德意。雖然英法的底蘊更強,但在軍隊戰鬥力方面,明顯還是德意更強的。
當然,這其中德國軍隊的戰鬥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至於義大利的軍隊,只要他們不拖後腿,就是對德國最大的幫助。
一邊將希望寄託在快速擊敗奧地利帝國,另一方面,德國已經開始尋求自己另一個盟友,也就是島國的幫助。
島國的位置還是很重要的,他們能夠威脅到英國人最重要的地區,也就是印度。
一旦印度有危險,英國政府就算再怎麼主戰,也肯定不可能為了法國就放棄自己的印度。
只要分擔一部分英國軍隊的壓力,在正面戰場上德國軍隊可以輕鬆擊潰法國軍隊。
但很明顯,島國人也絕對不是傻子。雖然島國確實能對印度進行一定的威脅,但卻必須要經過澳大拉西亞的勢力範圍。
單獨面對澳大拉西亞已經讓島國人倍感壓力,要是再徹底得罪英國人,島國在太平洋的爭霸上就徹底沒有勝算了。
作為一個島國,島國想要維持自己的地位,海軍的強大是至關重要的。但偏偏英國才是此時海軍最強大的國家,要是得罪了英國人,島國的海軍將會被英國全面封鎖,島國的陸軍再強大,出不了島也毫無作用。
大英帝國向德國和義大利宣戰之後,作為英聯邦的成員,印度,加拿大和南非也先後向德國和義大利宣戰。
雖然這場戰爭看起來聲勢浩大,但有些奇特的是,截止英聯邦全面宣戰的4月25日,主要戰場仍然在奧地利。
縱使德國和法國爆發了戰爭,德法邊境之間仍然沒有大規模的戰役和衝突。
這也算是德國和法國政府互有默契。德國並不打算過早將自己的兵力浪費在對法國的進攻中,畢竟此時儘快擊潰奧地利帝國才是更重要的事。
而法國方面,雖然已經決定了參戰,但他們的戰爭準備還沒有完成,並且他們也不打算在英國軍隊到來之前,過早的將自己的主力投入到戰場。
而英國人呢?喬治六世確實是主戰派,但這仍然不能更改英國在喬治六世登基之前對戰爭毫無準備的事實。
英國人戰爭準備的時間遠比法國更久。根據英國內閣的推算,第一批抵達法國的軍隊最早將會在半個月後登陸法國海岸。
但這些軍隊只是英國的常備部隊,數量註定不會太多。在英國內閣的計劃中,在兩個月以內,英國投入到歐洲戰場的兵力不會超過20萬人。
這點兵力相較於動輒上百萬軍隊的德國和義大利來說,明顯有些杯水車薪。
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英國政府對於戰爭的準備確實很少,英國軍隊現有的規模也只有不到60萬人。
因為倉促參戰的原因,英國民間對於這場戰爭明顯沒有準備,英國政府的總動員進度也很緩慢。
各殖民地也不用指望。英國比較大型的殖民地,最近的也是加拿大和南非這種,間隔了一個大洋或者一個大陸的。
英國殖民地兵力的主要來源,印度甚至和英國本土間隔了印度洋、地中海和歐洲大陸。
這些殖民地政府從宣戰到動員再到派出兵力前往歐洲,至少也需要3到4個月的時間。
這也代表著,在戰爭的前三個月,其實就是法奧和德意的戰爭。如果奧地利軍隊能夠拖住德國和義大利,為英國和法國爭取足夠的時間,英法的情況會好許多。
但如果奧地利帝國像波蘭一樣脆弱不堪,恐怕接下來的幾個月,局勢將會變成法國單獨對抗德國和義大利。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