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拉西亞政府和西班牙政府的交易,沒有絲毫隱藏的痕跡。當一支澳大拉西亞的運輸艦隊在軍艦的保護下駛入地中海,義大利和德國也終於感受到了壓力。
保護這支運輸艦隊的,是一支由2艘戰列艦,1艘航空母艦,1艘戰列巡洋艦,5艘驅逐艦,12艘護衛艦和6艘潛艇所組成的超豪華航母戰鬥群。
在這些主力軍艦和潛艇上,都配備了最先進的鴿式導彈,用來防備義大利海軍有可能的發難。
可以這麼說,單單憑藉著這支艦隊,就能夠保證整個運輸艦隊的安全。
除非義大利海軍傾巢出動,否則,小規模的艦隊完全不可能是這支護衛艦隊的對手。
而義大利方面,此時也面臨著相當艱難的抉擇。
澳大拉西亞和西班牙的軍火貿易沒有任何偽裝,這已經是整個歐洲公開的訊息。
在明知道這支澳大拉西亞運輸艦隊是在幫助義大利的敵人運輸武器裝備和物資,義大利如果沒有任何行動的話,之前展示給歐洲的強硬手段,也就變成了笑話。
但要是有任何行動的話,也就代表著義大利必定會得罪澳大拉西亞。
除了澳大拉西亞是目前的世界第三列強之外,澳大拉西亞還和英國人有著盟約,得罪他們明顯得不償失。
德國和義大利之所以能夠逼迫法國節節退讓,除了德國和義大利聯合起來確實很強大之外,英國人保持了中立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要是得罪澳大拉西亞引得大英帝國入場,對德國和義大利來說可都不是一個好訊息。
而且,要是澳大拉西亞和英國紛紛加入了法國那邊,局勢又將變成德國和義大利挑戰所有歐洲列強。
雖然此時的俄國還沒有任何行動,但要是鄰國德國陷入劣勢,俄國也不可能放棄已經到嘴邊的肥肉。
義大利陷入了兩難,他們只能求助自己的盟友德國,試圖商討出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
但義大利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此時的德國,對澳大拉西亞才是束手無策。
縱使德國的統治者再瘋狂,他們也無法在沒有大規模海軍的前提下,對澳大拉西亞的這支艦隊進行任何制裁措施。
德國最大的軍艦還沒有澳大拉西亞的輔助軍艦大,這要是開動軍艦前去交涉,才是最大的笑話。
沒有辦法,在沒有決定徹底撕破臉皮之前,德國和義大利都只能容忍澳大拉西亞這樣的行為。
他們只能對澳大拉西亞的行為提出了抗議,隨後從國內緊急調集一部分武器裝備前往西班牙,幫助西班牙國民軍抵抗共和政府的軍隊。
運輸艦隊成功的靠近了西班牙的東海岸,這是阿瑟沒有想到的事情。
本來阿瑟以為,此時的德國和義大利應該已經進入了較為瘋狂的狀態。甚至澳大拉西亞的艦隊進入地中海,很有可能會遭到來自德國和義大利軍隊的襲擊。
德國和義大利麵對澳大拉西亞艦隊的退讓,其實也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他們認為現在還不是合適的開戰時機。
這對澳大拉西亞來說是一件好事。
澳大拉西亞艦隊無意之間揭露了現在的德國和義大利也只是色內厲茬,他們也並不想現在就爆發戰爭。
至少在這次事件之後,英法在面對德國和義大利的時候,也就有了更多的底氣進行反制,而不是因為懼怕戰爭,從而一味的退讓。
雖然德國和義大利在歐洲沒有辦法,但這不代表他們就會容忍澳大拉西亞的挑釁,對自己的國家威嚴造成損害了。
德國和義大利反擊澳大拉西亞的方式,就是最為簡單的,幫助澳大拉西亞的敵人。
在這次事件之後,1935年5月,德國和島國簽訂了《柏林東京互助條約》,正式的把島國拉上了自己的戰車。
在互助條約簽署的當天,德國向島國提供了一批工業裝置,還包括一些武器裝備,小幅度加強了島國的實力。
而在此之後,互助條約很快演變成了德國和島國之間的同盟條約,義大利也加入其中,在1935年6月,嶄新的德國,義大利,島國三國同盟正式形成。
在來自德國和義大利的資金以及武器裝備的幫助下,島國很快宣佈了新一輪的擴軍計劃。
時任島國陸軍大臣的是林洗十郎,擁有德國和義大利的援助之後,林洗十郎宣佈島國陸軍將擴張到70萬人,並且組建島國南海岸防線。
這條防線防禦的是誰自然不用多說。在島國南海岸以南,有且只有一個強國,那就是位於大洋洲的澳大拉西亞。
自從三國同盟組建之後,德國和義大利的野心也不再隱藏。
島國的擴軍還沒有讓眾人緩過神來,德國和義大利也先後宣佈了新一輪擴軍。
首先是德國。德國全面廢除了一戰後的限制,並且宣佈將陸軍規模重新擴張到60萬人,和法國保持了同一水平線。
這還沒完,德國宣佈將組建空軍,並且正式公開了自一戰之後的首次大規模造艦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