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德國和波蘭即將爆發邊境危機,法國人再也坐不住了。
1935年8月3日,法國外交部長親自前往柏林,向德國政府提出了舉行和平會議的請求。
同時,法國駐義大利外交大使也聯絡了義大利政府,倡議這次事件的雙方應該在會議桌上坐下來和平的談判,而不是動用人們都不想看到的武力方式,用流血的代價來換取最終的結果。
因為還沒有到約定的進攻時間,德國和義大利也打算看看法國人到底是怎麼抉擇的,於是同意了法國人的和談請求。
至於波蘭,面對著法國和奧地利的要求,波蘭人也根本不可能無視。
如果因為無視法國和奧地利的要求從而喪失了歐洲列強的支援,波蘭單獨面對德國,勝算其實並不大。
波蘭政府縱使有再大的野心,也不可能因為自己的野心而喪失理智。經過慎重的考慮,波蘭人也同意坐在談判桌上和平的解決問題。
不過,在談判舉行的地點上,幾個國家都有著不同的意見。
作為和談的發起者,法國人想將和談的舉辦地點放在巴黎。巴黎不僅是法國人的大本營,同樣距離爭端的地方比較遠,算是比較適合的地點之一。
但德國和波蘭全部拒絕了法國人的要求。波蘭人要求將和談的地點放在波蘭,尊重波蘭對現有國土的主權。
而德國,他們並沒有要求將和談的地點放在德國的城市,而是要求將和談的地點放在自己盟友的首都,義大利的羅馬。
在和談的地點上,法國人也不願意進行過多的僵持。最終,和談的地點被確定在了義大利的羅馬,參與者有德國,義大利,法國,奧地利帝國和波蘭。
在英國人無暇他顧的時候,法德意奧四個國家,就是目前歐洲國家中最有實力和影響力的列強。
因此,這次羅馬和平會議也吸引了大量歐洲人的關注。如果和平會議能夠妥善解決近段時間內歐洲的矛盾,對所有歐洲人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情。
1935年8月17日,羅馬和平會議正式在義大利的首都羅馬舉行。
這次會議的規格比較高,雙方參與會議的人選都是各國的主要領導人物。
法國出席這次會議的是新任總理皮埃爾·賴伐爾。自上一次法國總統和總理之間的矛盾爆發之後,阿爾貝總統就罷免了愛德華總理的職務,由皮埃爾·賴伐爾重新擔任法國總理。
皮埃爾·賴伐爾對於法國內閣來說也並不陌生。早在一戰時期,皮埃爾·賴伐爾就在法國國會任職,並且在最近幾年多次擔任過法國內閣成員。
在法國內閣中,皮埃爾·賴伐爾算是和阿爾貝總統思想理念比較接近的官員。在真實的歷史中,皮埃爾·賴伐爾不僅支援過貝當元帥上臺,還出席了維希法國的總理職位。
從這方面也能看出皮埃爾·賴伐爾是一個堅定的主和派,甚至對於國家榮譽感和民族利益沒有太多的認同。
法國派出這麼一位堅定的主和派參加會議,也證明了法國人在這次會議中的態度,那就是用一定的代價來換取長時間的和平。
除了法國之外,其他的幾個國家所派出的參與會議的成員,也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德國方面,首相親自出席,已經證明德國的態度。義大利方面同樣也是由墨索里尼出席這次會議,和德國方面還是有著很高的默契的。
奧地利帝國方面,參加會議的是帝國的皇儲奧托。
畢竟其他國家都派出了主要領導人參與,奧地利帝國在不出動首相的前提下,能夠對得上這些人身份的,也就只剩下帝國皇位的繼承人了。
至於波蘭共和國,派出的人選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這場會議的其他參與者都是列強,波蘭雖然是當事國,但波蘭的地位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如同慕尼黑會議上的捷克斯洛伐克一樣,波蘭人在這場會議上最大的作用,就是向外界證明了這場會議是因何而召開的。
從這一點上來說,波蘭還是要比其他的幾個國家強的。
至少到目前為止,波蘭算是為數不多能夠促使四個列強坐在一起舉行和平會議的。放眼整個歐洲,能做到這樣程度的國家並不多。
會議一開始,德國和義大利就表達了極其堅定的態度。和德意雙方的態度不同,法國人的態度比較偏向於退讓,奧地利的態度更是模稜兩可,根本沒有一個具體的想法。
雙方對於各自需求的堅定程度,很大程度上已經決定了這次會議的走向。
這場會議唯一有所爭執的,其實就是德國所要求的領土範圍。根據德國人的要求,波蘭不僅要割讓完整的波蘭走廊,還要將立陶宛的控制權交給德國。
但澤自由市自然不用多說,將重新加入德意志帝國的懷抱。
這麼一來,一箇中歐地區面積不遜色德國多少的中等國家,將直接淪為匈牙利一般的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