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綜合國力,包含經濟,人口和其他的一系列因素。只有足夠繁榮的經濟和龐大的人口,才撐得起如此誇張的武器產量所帶來的消耗。
這也是強國在超級大戰中的表現遠超弱國的原因。島國的武器和工業產量或許能夠勉強追得上歐洲列強,但他們脆弱的經濟,註定了他們不可能在戰爭中撐住太長時間。
單從這一點上,也能夠看出目前澳大拉西亞和島國的工業差距。
畢竟是一個純正的西方國家,澳大利亞前期就能夠獲得來自歐洲列強的大力支援,再加上國內豐富的礦產資源,工業規模和水平不是一個小小的島國就能夠比的。
從1932年之後,阿瑟就已經逐漸放開了對工業的限制。特別是隨著布羅肯希爾工業基地的建設完成,澳大拉西亞的工業規模又迎來新的一輪增長。
1932年,澳大拉西亞的年鋼鐵生產總量分別達到了597.32萬噸和1057.21萬噸。
經歷了兩年的發展之後,澳大拉西亞的年鋼鐵生產總量已經突破了2000萬噸,分別達到了年鋼生產總量692.4萬噸,生鐵生產總量1325.46萬噸。
而島國人,在鋼鐵生產總量方面相較於兩年前並沒有太大的增長。
這還不得不提到阿瑟大量出口武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島國的擴張的原因。
1934年一整年,島國的年鋼生產總量達到了319.8萬噸,只是澳大拉西亞的一半都不到。
不過這也怪不得島國。澳大拉西亞的鋼鐵生產總量已經達到了世界第四,僅次於強大的大英帝國,工業實力還在的的德國以及繼承了美國大部分工業的五大湖共和國。
當然,在鋼鐵生產總量方面,法國人和澳大拉西亞的距離還是很近的。如果不是近兩年阿瑟允許軍備擴張所導致的工業增長,恐怕法國和澳大拉西亞的工業規模孰多孰少還未曾可知。
工業差距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澳大拉西亞在武器產量方面,已經全面領先島國。
島國人在二戰中只生產了5000輛坦克和1.33萬門火炮。這一資料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只需用一年的時間就可以達到。
甚至在完成這些武器產量的同時,澳大拉西亞還能生產更多的武器裝備,達到數倍的差距。
雖然武器裝備的多少並不能直接決定戰爭的勝負,但對於戰爭的勝負有著很大的影響。
而且,擁有更加先進並且數量更多的武器裝備,澳大拉西亞軍隊在戰爭中的傷亡也會更低,同時還能對敵人造成更大的傷亡。
此消彼長之下,澳大拉西亞的優勢會越來越大,這是阿瑟自信能夠戰勝島國的真正原因。
說實在的,從美國滅亡之後,阿瑟就已經不再擔心島國人的威脅了。
島國軍隊的戰鬥力或許有一定的水平,但已經無法對澳大拉西亞造成太大的威脅了。
畢竟島國只是一個土地面積狹隘,礦產資源匱乏的國家。別說是長期戰爭對經濟的負擔了,哪怕只是單純的比拼資源的消耗,島國也絕對不可能是澳大拉西亞的對手。
更何況,一旦島國和澳大拉西亞交戰,就相當於在和整個太平洋同盟作戰。
雖然太平洋同盟的這些國家都是沒有太多話語權的小國,但螞蟻多了還能咬死大象,更不要說這些具備一定實力的中小國家了。
在戰爭時期,澳大拉西亞還能擁有菲律賓,加里曼丹,西海岸聯合王國和加利福尼亞王國這四大市場,甚至還能將影響力擴張到太平洋對岸的南美洲,戰爭潛力比島國大了不知道多少。
面對著這樣一場根本不可能輸的戰爭,阿瑟從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歐洲目前更加混亂的局勢。
簽訂了這份武器裝備的製造計劃之後,阿瑟對於想要快速建到第六代軍事飛機的成品機的想法就更加迫切了。
當然,還有道格拉斯公司和波音公司所彙報的新一代運輸機,阿瑟也是非常想見到的。
武器裝備的儲備計劃雖然很全面,但在飛機方面並沒有太大的擴張。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軍事飛機和運輸飛機都將迎來下一代全新的機型。
買新不買舊這個道理阿瑟還是明白的,更何況是任何一點效能都有可能決定戰爭勝利的飛機上面。
而且,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上一代的產品是DC2運輸機。阿瑟非常期待,他們所謂的新一代產品,是不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DC3運輸機?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