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22日,路易斯公主的葬禮正式舉行。
雖然只是帝國的皇太后,但澳大拉西亞帝國對此十分重視。
讓阿瑟沒想到的是,路易斯公主從聖阿瑟堡到悉尼安葬的這段路上,有上百萬澳大拉西亞人在路途中聚集。
很明顯,他們都想再看這位帝國祖母最後一眼。如果沒有路易斯公主,那就沒有阿瑟,沒有現在龐大繁榮的澳大拉西亞帝國。
因為西班牙內戰,阿瑟並沒有大肆邀請歐洲的王室。但大部分歐洲王室還是很給面子的,他們趕在2月22日葬禮舉辦之前順利到達。
這也多虧了澳大拉西亞曾經出售了運輸機的技術,要不然,部分國家飛機的速度和航程都不能支援環球航行,他們也根本不可能在幾天的時間內到達澳大拉西亞。
葬禮的規格還是很高的。阿瑟親自為路易斯公主扶棺,有多位歐洲王室成員騎馬隨行。
除了阿瑟和澳大拉西亞的地位之外,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路易斯公主本身高貴的地位。
路易斯公主來自普魯士王室,她是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希·卡爾王子的女兒,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曾孫女,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的堂妹。
從這裡也能看出歐洲王室之間關係的混亂了。從阿瑟的父親老阿瑟公爵那邊的關係來看,威廉二世是阿瑟的表哥,並且血緣關係還是比較近的。
但如果從阿瑟的母親路易斯公主那邊的關係來看,阿瑟是威廉二世的堂外甥,不過關係已經很遠很遠了。
論血脈,肯定是以阿瑟的父親老阿瑟公爵為主。除了血脈關係更近之外,歐洲對於男性血脈的重視,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作為普魯士的王室成員,路易斯公主還是大名鼎鼎的維多利亞女王的兒媳婦,身份自然是歐洲王室中最尊貴的那一批人。
再加上阿瑟在歐洲王室中的地位已經非常高,本身還是第三列強澳大拉西亞的皇帝,在地位方面已經拉滿了。
這導致這場葬禮有著太多的歐洲王室出席,如果單從規模來說的話,其實並不比之前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葬禮小多少。
要是隻比民眾的參與數量,路易斯公主的葬禮還要更勝一籌。畢竟阿瑟在澳大拉西亞的聲望太高,一件小事所影響的,可能就是數百萬澳大拉西亞民眾。
負責主持葬禮的,仍然是澳大拉西亞大主教斯蒂德。
這30多年來,斯蒂德大主教已經徹底明白了自己的本分工作,那就是無條件的效忠阿瑟。
這導致澳大拉西亞的新教不同於英國新教,澳大拉西亞的新教是被君主徹底控制的。
所產生的最大影響,就是教會所建立的語言學校中,會不斷的向外來移民傳授中軍愛國的思想。
而澳大拉西亞新教的最高教條,就是為了上帝和阿瑟而戰。
再加上阿瑟崇高的個人聲望,以及政府和民眾不由自主的對阿瑟的個人崇拜,讓阿瑟的身份地位,已經達到了比肩於神的地步。
這並不是開玩笑。種種事件的累加,讓阿瑟在澳大拉西亞變成了威嚴不容被侵犯的傳說人物。
這麼做的好處,就是阿瑟的一切缺點都會被掩藏,阿瑟本人也會被這些狂熱的民眾神化。
但缺點也是有的,那就是阿瑟的任何一點小動作,都有可能會被底下的官員和民眾曲解。
現在所頒佈的一些影響國家發展的法律,在將來被廢除的難度也會被無限增大。
這也是阿瑟比較頭疼的事情。雖然個人崇拜有利於阿瑟對整個國家的統治,但並不利於後世的君主對國家的統治。
不過在二戰沒有結束之前,適當的個人崇拜,會有效增加軍隊的戰鬥力,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在阿瑟多種手段的影響下,澳大拉西亞軍隊對阿瑟的忠誠度,絕對遠高於民眾。
最開始有軍隊的指導員,再之後有軍隊的牧師。他們的工作只有一個,那就是保證軍隊的思想教育。
他們向士兵們傳達的講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忠君愛國。忠君在前,愛國在後。
正是因為這股個人崇拜的潮流,澳大拉西亞軍隊同樣可以爆發出悍不畏死的精神,在明知道必死無疑的前提下,他們仍然可以不要命一般對敵人發起最後進攻。
31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