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些軍隊的戰鬥力堪憂,但在戰爭中也算是比較合格的炮灰。
有了這130萬軍隊,至少能為澳大拉西亞減少數十萬的傷亡。
而且,等到戰爭打響,土著軍隊的擴張是源源不斷的。一個菲律賓就能創造至少百萬的軍隊,更不要說人口高達好幾千萬的加里曼丹了。
有著澳大拉西亞各種武器的供應,相信戰爭爆發後這些土著的戰鬥力再差,也差不多能打一個5比1或者10比1的戰損比。
就算用十個土著消滅一個敵人,阿瑟也絕對不會心疼,甚至還感覺賺了。
特別是加里曼丹的人口,能削弱自然是削弱的好。二戰後澳大拉西亞的勢力範圍就該遍佈全球了,菲律賓和加里曼丹這樣的小型市場的重要性就沒有那麼重要。
相較於在這兩個地區傾銷商品所帶來的收入,阿瑟更加重視這兩個地區爆發危機之後,為了平叛給國家帶來的負擔。
伴隨著尼古拉二世抵達倫敦,謝伊安娜公主放棄俄羅斯帝國皇位繼承權的事情,也成了重大新聞被傳播向全球。
被民眾熱議的,自然就是龐大的俄羅斯帝國的毀滅,以及俄羅斯帝國的皇冠。
在眾人沒有注意的角落,一則關於澳大拉西亞帝國新聞的報道也逐漸散發向全球。
是的,帝國要成立了。
但在帝國成立以前,阿瑟還要試探國內外民眾對帝國成立的態度。
雖然大機率其他人不會反對,但阿瑟也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帝國,成為其他人眼中的偽帝國。
好訊息是,澳大拉西亞民眾對帝國的建立十分歡迎,甚至自發的組建了遊行隊伍,對此表示慶祝。
是的,遊行除了公開對政府和其他勢力示威之外,其實也有著慶祝的作用。
民眾們高舉著“帝國萬歲!”“阿瑟陛下萬歲!”字樣的條幅,昂首挺胸的遊走在聖阿瑟堡的街頭,驕傲的歡呼著萬歲,像極了為了自己偶像奔波的狂熱追隨者。
國內的民眾雖然態度各不相同,但其實也都認可阿瑟作為君主對於澳大拉西亞的貢獻。
阿瑟出生於1888年,此時的年紀不過也才45歲,是一個政客的黃金年齡。
一般在這種年齡,民眾們才會覺得走向成熟,可以用更加成熟的思想和觀念來統治一個地區。
但對於阿瑟來說,今年已經是他統治澳大拉西亞的第32年了。準確的來說,是統治澳大利亞地區的第32年。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32年轉瞬即逝,甚至不能留下任何一個標點符號。
但對於一個普通人的一生來說,32年是漫長的,也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重要一部分。
1900年之後出生的澳大拉西亞,此時最快的已經達到了32歲的年紀,正是一個國家人群中流砥柱般的年紀。
對於這部分人群來說,他們從一出生開始,他們的君主就是阿瑟,並且深受阿瑟的各種福澤。
特別是那些原本家庭收入並不高的人群,他們能夠吃飽穿暖並且從免費的學校畢業,其中最大的工程自然就是作為他們君主的阿瑟。
再加上阿瑟時常以和善的形象待人,出行也沒有太大的架子,並且幾乎沒有任何負面新聞。
恩愛的王室一家也幾乎是所有澳大拉西亞人的榜樣,這讓阿瑟的形象在民眾的心中不斷的提高,甚至在一些媒體的渲染下被宣傳成了拯救澳大利亞的救世者。
這些人對阿瑟的忠誠度自然不用多說,帝國的建立對他們來說也是非常樂意見到的。
無論是從阿瑟繼位以來國家在國土方面的擴張,還是澳大利亞從一個殖民地逐漸走向列強的傳奇故事,都足以讓這個國家夠資格成為帝國。
而促成這一切的阿瑟,他的功勞也自然夠格成為澳大拉西亞第一位皇帝。
在外交方面已經做好準備的阿斯,也決定不再等待,將帝國的成立提上日程。
這麼做既可以提高整個國家的凝聚力,也可以更快的促成澳大拉西亞民族的建立。
至於其他國家會不會反對,對阿瑟來說也不是那麼重要了。以澳大拉西亞目前的實力來看,除了真的已經成為死敵的國家,又有誰會直接站出來反對呢?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