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對於南斯拉夫聯合王國的主動投靠,自然是喜上眉梢的。
綜合來看,南斯拉夫不僅能夠讓法國人多一個牽制義大利的盟友,還能幫助法國人獲得地中海的優勢。
畢竟南斯拉夫也是一個地中海沿岸國家,而且正好能和法國人東西合圍義大利。
如果南斯拉夫聯合王國能夠加入法奧同盟的話,奧地利帝國就能夠抽出一部分軍隊來防禦德國,法國所面對的德國軍隊的壓力也就沒有那麼大了。
欣喜若狂的法國人立即和南斯拉夫簽訂了地中海防禦協定,將南斯拉夫綁上了自己的戰車。
法國人更加看重南斯拉夫陸軍的戰鬥力。巴爾幹國家的陸軍戰鬥力都很強大,基本都處於歐洲一二流水平。
特別是南斯拉夫的前身塞爾維亞,曾經可是讓奧匈帝國十分頭疼的。
當時的奧匈帝國還不像現在這麼弱小,那可是能拳打義大利,腳踩沙俄帝國的存在。
南斯拉夫聯合王國和法國簽訂協定的訊息,毫無疑問是給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澆了一壺油。
而中小國家的參與,也讓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將目標放在其他的歐洲國家身上。
在對這些歐洲中小國家的拉攏上,法奧同盟和德意協定雙方可謂是你爭我搶,如同一場外交戰爭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作為歐洲非列強國家中實力較強的存在,也是兩大軍事集團爭相拉攏的目標。
但西班牙國內的秩序並不穩定。西班牙王國的覆滅只有兩年的時間,所迎來的西班牙共和國並不像西班牙人想象中的那麼美好。
在共和國內部,西班牙的政壇處於兩極分化的局面。還不是普通的兩極分化,作為對立面的左翼和右翼,之間的矛盾是非常激烈的。
西班牙左翼熱衷於階級鬥爭,土地革命和推行地方自治。他們希望打擊教會和保皇黨的勢力,讓西班牙成為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國家。
而西班牙右翼政黨,因為和左翼之間的激烈矛盾,對左翼的一切態度都採取了反對的意見。
如果西班牙前期的兩極分化是意識形態造就的矛盾,那麼現在的兩極分化就是矛盾所造就的不同選擇。
右翼的政黨或許並非支援右翼,但因為左翼政黨支援左翼,所以他們就是右翼政黨。
這就跟我的仇人喜歡和平,那我就偏偏要發起一場戰爭一樣。
左翼覺得對的,右翼就覺得不對。右翼覺得對的,左翼就覺得不對。
除此之外,西班牙還有著其他的政治勢力,比如無政府主義的全國工人聯盟和伊比利亞的無政府主義聯盟。
還有困擾西班牙王國許久的卡洛斯派,以及因為德國和義大利的影響所誕生的長槍黨。
這要是算上仍然對君主制有著幻想的保王黨,那西班牙內部可真的算得上是亂成了一鍋粥。
毫不誇張的說,此時的西班牙,比一戰之前的巴爾幹還要混亂。如果說巴爾幹是容易被點炸的火藥桶,那麼此時的西班牙,就是已經被拔了拉環,觸地就會炸的手榴彈。
很不幸的是,兩大軍事同盟對於小國家的拉攏,造就了西班牙更加混亂的局面。
如果沒有列強的干預,西班牙這顆炸彈的爆炸或許還要等上一段時間。
但一旦有了列強的干預,炸彈爆炸的時間也會被提前。
此時統治西班牙共和國的,是相對更加保守的右翼政府。這對西班牙來說是件好事,因為更加保守的政黨對國家雖然沒有太大的貢獻,但至少能讓西班牙的混亂不會一點就炸。
但西班牙內部各種因為左翼和右翼矛盾導致的遊行頻發,甚至左翼和右翼成員之間的不和已經從互毆變成了槍戰,就已經註定了西班牙最終的結局,那就是走向一場內戰。
此時的阿瑟,對於西班牙的局勢已經瞭如指掌。因為在年初就即將舉行安娜公主和胡安王子的訂婚儀式,因此阿方索十三世一家子,也沒有選擇離開澳大拉西亞。
在這段時間裡,阿瑟已經透過阿方索十三世,初步瞭解了西班牙國內混亂的現狀,以及西班牙的各大政治勢力。
在交談中,阿方索十三世也試探性的表露出了自己對王位的渴望,阿瑟對此沒有任何表態。
略帶失望的阿方索十三世,在聽到阿瑟飽含深意所問出來的話時,終於明白了阿瑟的態度:“阿方索,胡安王子是你的第幾個孩子?”
胡安王子是阿方索十三世的第幾個孩子這重要嗎?這當然重要,而且非常重要。
對於普通人來說,都很難做到平等的分配,更不要說是隻有一頂王位和一個王位繼承人的王室了。
按照歐洲各國普遍的長子繼位制,胡安王子作為阿方索十三世的第三個兒子,王位的繼承權是輪不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