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對於這艘戰列艦的設計十分滿意,並且親自將其命名為末日級戰列艦。
其代表的含義,既是末日級戰列艦這種大型戰列艦的末日,同樣也是瘋狂建造這種大型戰列艦的末日。
因為末日級戰列艦的建造只有兩艘,阿瑟在同意建造計劃之後,就將其交給國防部長托馬斯監管。
而阿瑟真正在意的,實際上還是辦公桌上放著的其他的軍艦設計,就比如航空母艦方面的,帝國級航空母艦和毀滅級航空母艦。
還是那句話,第二次世界大戰不確定在什麼時候爆發,但絕對已經是很近的事情了。
澳大拉西亞的軍艦換代速度是很慢的,這也代表著在二戰前中期,艦隊的主流仍然是目前的設計。
而且,軍艦漫長的建造時間,也是限制軍艦更新換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哪怕現在已經有了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相關的設計,等到具體的產品下水進行測試,最快也要到一年半以後了。
要是算上至少一年的海航測試階段,以及士兵們熟練這艘軍艦的時間,所需要的花費至少也得兩年半。
如果是大批次建造的話,一級軍艦的設計,至少也要建造五年以上的時間。
軍艦更新換代的速度較慢原因也正因為如此。總不能把這些五年前剛開工建造的軍艦全部淘汰吧?
新設計的軍艦也需要漫長的建造和測試階段,這就註定了任意一艘軍艦的壽命,往往都是10年甚至20年起步的。
別的不敢保證。現在這些軍艦的設計,如果他們的成品沒有在二戰中沉沒,等待他們的可能就是接連幾次的改裝,然後在二三十年後退役。
目光重新放回澳大拉西亞的兩種航空母艦設計上。
帝國級航空母艦和毀滅級航空母艦,仍然採取了類似大力士級和颶風級的功能分類。
帝國級航空母艦的設計圖就能夠看出,這是一艘相當龐大壯觀的航空母艦。
而毀滅級航空母艦,看起來更加小巧玲瓏,更追求速度而不是體積。
先說帝國級航空母艦。
從它的命名上就能夠看出,軍艦設計師對其付出了非同一般的心血。
確實也是這樣。秉持著更大更強的原則,帝國級航空母艦全長271米,寬33米,標準載重下吃水深7.4米,滿載狀態下吃水深8.7米。
相較於只能搭載36架作戰飛機的大力士級航空母艦,帝國級航空母艦可搭載飛機數量達到了恐怖的93架,接近於之前的3倍了。
從這方面就已經能夠判斷,帝國級航空母艦所發揮的作用,絕對是之前的航空母艦的好幾倍。
飛機越多,航空母艦的戰鬥力也就越強。這也代表著航空母艦可以選擇更多種類的飛機搭配,在面對各不相同的敵人時,也就有了更多的應對方法。
在動力方面,帝國級航空母艦沿用了末世級戰列艦的動力設計。但因為本身的體積和重量更小,在速度方面反而超過了末世級戰列艦。
不過想想也正常。末世級戰列艦本來就是推出來的靶子,在重要性方面,確實沒有目前的航空母艦高。
根據設計師的估算,帝國級航空母艦的最高航速可以達到31.3節,以平均20節的時速巡航,可以達到9000海里(16668公里)的巡航距離。
在火力方面,帝國級航空母艦配備了8門CA137毫米高射機關炮,以及12門CA227毫米高射防空炮。
這兩種火炮都以高射速聞名。前者經過多次改進之後,已經能夠達到每分鐘超過90發的射速。
後者更加恐怖,射速已經接近每分鐘110發。
這兩種火炮的作用,正是以極其恐怖的火力覆蓋,來達到優秀的防空火力。
除此之外,帝國級航空母艦還有四個導彈發射裝置,配備超過32枚導彈儲備,也是最強大的火力來源。
這32枚導彈全部是艦載鴿式導彈,單枚導彈的重量超過10噸。毫不誇張的說,一旦被任何一枚導彈命中,敵人的軍艦隻能面臨沉沒的下場。
只不過,哪怕有著鴿式導彈巧妙的設計,也只能保證目前導彈的命中率接近五成,還得在氣候較好,沒有任何天氣影響的情況下。
要是碰到比較惡劣的天氣,鴿式導彈的作用就沒有那麼強大,只能淪為威懾武器了。
從帝國級航空母艦的火力裝備,就能夠看出目前航空母艦的設計思路,那就是遠距離和戰列艦打消耗。
帝國級航空母艦沒有配備任何大口徑火炮,除了導彈之外,剩下的全部是用來防空的武器。
簡單來說,就是澳大拉西亞的航空母艦從來沒有想著和戰列艦正面對抗。